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艺评论工作的根本遵循。
一是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把握文艺评论的方位。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文艺评论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心怀“国之大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走向和实践要求,构建文艺评论的大格局大气象。
二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把握文艺评论的方向。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文艺评论是党领导文艺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保证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方向盘、镜子和良药,习近平文化思想则是文艺评论的旗帜、指针和准星。我们必须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普及,深化对文化建设和文艺评论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确保文艺评论沿着正确的轨道行稳致远,更好发挥作用。
三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观念和方法论把握文艺评论的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着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体现了“体”和“用”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体系。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文艺评论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夯实文艺评论理论根基,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艺理论成果,提升文艺评论的引导力公信力;改进文艺评论文风,走好文艺评论的群众路线,提升文艺评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增进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互动,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提升文艺评论的传播力影响力。
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的科学指南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王一川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艺术同文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什么样的文明史,总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史同它相适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命题的提出,为新时代艺术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文化基石,也同时为新时代艺术自身明确了美学品格导向。艺术作为文化的诸种形态之一,既是文化发展的丰硕成果,又是它前行的猎猎风旗。
艺术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进程中获取宝贵资源,并从中汇聚和提炼出精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传承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突出特性及其成果,更顺应现代多元文明世界新潮流及其先进趋向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崭新现代文明风范。这种中华文明新形态建设必然涵育自身精髓成分,即中华艺术新形态。
这种艺术新形态已经呈现出新的美学活力和丰富多样的艺术品格,如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在艺术中获得新构型,“人民文艺”结出新硕果,中国式心性现实主义范式臻于成熟,艺术典型化再构型,君子式平民形象塑造,悲喜正交融型风格,文学与艺术间互融抵达新境界。新时代艺术已经和正在陆续打开属于新时代文化的艺术新形态及其新品格。
在文明新形态中涵育成的艺术新形态及其新品格,会反过来导引人们重新鉴赏和品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身,让其独特的文明之光更加集中而有力地产生出传世价值,成为中华文明史精髓的新链条。中华现代艺术作为中华现代文明精髓,有可能将中华现代文明的精神气象及其生动气韵予以淋漓尽致地呈现和例证,并且可能预示它的未来发展趋向。观众和艺术批评者需要自觉承担起从伟大艺术品中发掘其潜在的艺术真理内涵并推而广之的职责,以便将艺术新形态对于文明新形态精髓的呈现价值充分地打开来。
以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杂技发展
尹力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心编剧)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突出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百年来领导人民创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空前高度的今天,也提醒我们审视传统艺术的发展道路,总结好经验和理论,在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中国是杂技艺术发源国之一,也是世界杂技大国,在全球杂技艺术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杂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发展道路,这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国杂技从人之“角抵”发端,在歌、舞、乐一体的文化传统中浸润成长,较早建立了一套以高度发达的人体技巧为主的技艺体系,走上了一条区别于西方马戏的中国之路。自1942年延安杂技团成立以来,党领导中国杂技走上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人民文艺道路,全面保障了杂技的传承改良与健康发展,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杂技剧这一新剧种的诞生开启了传统杂技的变革性实践,中国杂技走上了一条守正创新的现代化之路。今天的世界杂坛,中国杂技不仅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还以更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化高度立足于世界。近来,中国吴桥国际马戏节、中国国际马戏节、上海国际魔术节相继举办,一时间世界杂技汇聚东方,在中国的舞台上交流互鉴,展示着中国杂技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和开放包容的胸怀视野,呈现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景象。
新时代 新征程 新指向
尹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资深教授)
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新时代全党的文化工作和文化建设指出了方向、规划了蓝图、设计了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工作要着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文化建设指出了目标和任务。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阐述了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时代命题,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才能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形成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体系,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新指向,既是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时代使命,也是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验收指标,将指导全党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重塑当代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和风骨
叶青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体大思精,蕴含着伟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着力破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整体性思想建构。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要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重要理论创新;同时,深刻认识这一重要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文艺理论工作应立足当代文化实践,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为理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应致力于中国文艺评论理论体系建构,筑牢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当代文艺评论理论构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凸显中华文化主体性;特别要致力于从传统文艺美学中提炼契合时代需要的思想观念、美学精神和价值追求,使其融合到时代文化精神的伟大创造中。中国当代文艺评论应着眼于时代需求,推动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刚健勇毅、生气昂扬的美学风尚与时代精神,为世界文明多样性格局提供独具价值的新贡献。
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重塑当代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和风骨。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艺评论工作有着专门论述,为我们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根本遵循。当代文艺评论必须坚持鲜明价值判断和导向,聚焦于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美学观,聚焦于对社会良知的唤起,聚焦于对美好人性的反映,增强朝气锐气,以蕴含感染力、说服力和强大逻辑力量的有风骨的文艺评论,直抵新时代文艺现场。
开掘历史纵深 寻找创新空间
叶培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常常令我想到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具有的高尚品质,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这样的气象和格局。
具体到人文学科领域,笔者以为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深入回望历史,开掘纵深,寻找创新空间,彰显其中的民族精气神,创造人文新形态,构建新的中华文明的人文表达。其根本原则就是“第二个结合”,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就笔者所从事的书法领域而言,20世纪80年代前后,书法伴随改革开放迎来全面复兴,但复兴过程仍是艰难的。一方面“艺术学科”地位的提升步履艰辛,直到2022年版《学科目录》才获得了与其他艺术并列于“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中的地位,同时获得与美术一起招收专业博士的许可;另一方面,书法的自身建设一直面临着西式艺术学术语、概念、命题、原理等的挑战,如何建立中国式的书法学理论体系,仍然是当下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当我们以“线条”代替“笔画”、以“构成”代替“结构”和“章法”来讨论书法问题时,蕴含在原有概念之中的许多中国道理,就有可能被遮蔽乃至替换,随之而来的则可能是创作、审美上的一系列不同。
我们应当发挥思想文化主动,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方向性意义,努力正本清源,将包含在中国书法这一文化瑰宝中的民族的精气神的东西真正揭示出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使书法艺术真正为中国艺术学体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笔墨的力量。
以“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
向云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的高度瞻望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文明多样化景观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历史舞台上演的基本剧情。文明的艺术和艺术的文明是文明多样性和基于这种多样性产生的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文明之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的美学本质、美学属性和美学关系的确认,这个崭新的判断敞开了文明的美学空间。艺术是“文明之美”的重要一维。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艺术往往先行,而且往往也是留下文化痕迹最多的地方。
文明及其文明之美是流动的。它沿时间的纵轴从过去向未来流淌,它也向空间的此地与彼地之间流动。此一文明之美与彼一文明之美发生关联和产生关系,就必然会形成彼此观照的美学原则。这就是费孝通先生“美学四句”箴言给我们的启示。“美美与共”的推进路径是:一是用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对立;二是用文明包容代替文明歧视、唯我独尊;三是用文明互赏取代文明唯我中心和唯我独美;四是用文明互鉴推进文明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命运与共。
中国艺术已然构成中华文明的独特范式,焕发着强大魅力,具有可以自美其美、自强其美的美学自信,具有使人趋而向美、被人所美的文明自信,具有与他者之美比肩媲美、美美与共的精神自信。以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是我们为世界文明和平、发展、进步、繁荣作出贡献的一个历史责任和使命。
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
李明泉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
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艺评论事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一是理论视野的宏阔观照。树立“大历史观”,树立“大时代观”,树立“核心价值观”,树立“胸怀天下观”,在更广阔的理论坐标中分析把握我国文艺发展趋向和对世界文明建设的独特价值。
二是现代文明的时代使命。文艺评论总是站在时代的潮头去洞悉历史与现实的本质特征,从而感应和回应文明形态的形塑特质,为文明的火炬注入新能源和瑰丽光耀。因此,新文艺评论焕发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
三是传统文化的根脉融通。提炼具有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标志性概念和符号,如中国哲学为文艺评论提供了观察世界和现实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民富国强”“以民为本”“政通人和”等思想连通了文艺评论关注当下经济社会的民族意识和价值取向;中华生态智慧为文艺评论开展生态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中国式思维方式和评价尺度。
四是审美价值的民族风范。中华美学精神既有艺术哲学,又有文艺理论,如孔孟、墨子、荀子等艺术辩证法思想,历代文论所形成的“比兴说”“感物说”“文气说”等众多美学观念打开了古今融通的思维之门,为新文艺评论的哲思掘进提供了富矿。
五是创作评论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根本规定性。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艺评论在提升人民群众文艺鉴赏水平、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独特功能。
六是专业批评的方法变革。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需要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理性,坚持文艺评论的专业性权威性引导性,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11月29日第2-3版
(编辑:贾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