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大方里的深情大爱——读杨风军散文集《生前身后》

来源:

《宁夏文艺家》

   

刊发时间:

2025-04-22

   

作者:

刘必隆

  杨风军新出版的散文集《生前身后》,17万字中潜藏着深情大爱,整部书分为“父亲母亲”“思绪留痕”“故园山水”“外面世界”“他山之石”五大版块,脉络清晰,情文并茂,朴实生动。这本散文集既是杨风军散文创作的又一次亮相总结,也是超越自我、更上一个台阶的集中体现。读完这些收录集结的散文,认真梳理,大致有以下特点:
  对故土的描摹满怀深情。对于一位终生痴迷于写作的人来说,虽然未来在路上,但所爱在身边,亲情始终是其笔端留痕的主要文字。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向善刚毅、守信奋斗的父亲,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重机枪手,一位率领民众修公路筑堤坝,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并被建设指挥部授予“施工能手”的认真负责的人,还认识了他朴实宽厚、通情达理,擅作葱花面的母亲,以及忠烈感恩,做得一手好饭的三婶。以切身体验写小我故事展示时代洪流中的个体生存,既是作者一如既往的书写风格,也呈现出独特的文艺特征。这些文字饱含感情,真切真挚,让读者在深切体会到命名深意的同时,更被平白自然中的力透纸背,朴素大方里的灵动抒发所感染。
  在文化旅途中呈现不凡的审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每位出色散文作家的必由之路。在充分了解了故土及他乡的历史、地理后,“文化散文”往往成为他们自留地里最茁壮的庄稼。杨风军也是如此。湖南凤凰古城、南京秦淮河、海南天涯海角、阿坝、沈园乃至清华大学……人生海海,山川湖泊,屐痕处处,不负韶华。作为复杂人生的追梦者,他没有浪费这些采风学习的机会,而是伏案抒写,笔耕不辍。以追忆、凝视与想象去描写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些散文内容驳杂,思想深刻,文字优美,才气充沛,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既是文人情怀的生动体现,也是一首首深情的赞美诗;既有由表及里的情感认知,也是其不凡的审美趣味的集中呈现。
  浪漫情怀驾驭着自然清新的语言叙事。“春天你会欣赏到丛草茵茵,花黄灿灿,彩蝶翩翩起舞,百鸟嘤嘤歌唱的景致;盛夏,旭日金辉伴着云烟薄雾氤氲崇山峻岭,谷风习习,碧草花香沁人心脾。溪流两岸荷叶田田,碧玉夹道,绿伞如云”……走进杨风军的散文世界,一种穿越时空的想象力迎面扑来,诗人般的浪漫情怀及字里行间涌动的诗情画意震撼人心,犹如天籁。杨风军有过任中学美术老师的经历,他笔下的文字像绘画中的色彩,给人一种“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感觉。杨风军散文语言质朴真实,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善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和哲理,这在诸多文章中屡有展现。
  清晰的文字脉络承载着人生经历。走进杨风军的散文世界,能够清晰地看到其成长轨迹。“因为这点爱好,我平庸的生活中似乎多了些像花开一样的心情。因为这点坚守,我平凡的生命中多了一条盛开着马莲花的路。”多年来,他一直在默默耕耘着文学这个精神家园,深情守望着文学这片精神高地。《生前身后》不仅展现了杨风军十多年来在散文创作上的累累硕果,更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从他的文字中我读到了一种品质,也感受到他用文字开辟出一条向远的人生之道。胸怀“诗与远方”,留心身边的人事,细心观察时代变迁,用心记录和表达人间的真、善、美……
  作者简介:刘必隆,江苏省射阳县人,1964年生。曾在《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固原师专学报》《宁夏日报》《固原日报》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散文若干。
  (本文来源于《宁夏文艺家》报2025年第1期第16版)
(编辑:贾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