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赓续”书法大展后的感受与思考

来源:

宁夏文艺网

   

刊发时间:

2024-10-28

   

作者:

杨冬青

  9月8日,由宁夏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宁夏书法家协会、固原市书法家协会承办,宁夏报业传媒集团会展广告有限公司协办的“赓续”主题书法大展在宁夏固原博物馆展出。
  本次展览气势恢宏,以书法为桥,以“赓续”为主题,充分体现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展陈分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宁夏经典历史碑刻篇”“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宁夏红色文化篇”“赓续团结根脉·同绘华夏愿景——宁夏民族团结篇”三个版块,聚焦宁夏这片热土上悠久灿烂的历史、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全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美丽新宁夏的辉煌成就,秉持“经典意识与时代精神并重”的创作理念,宁夏老中青三代书法家,用翰墨记录历史、讴歌时代、书写人民。“赓续”书法大展的展出,不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也为中秋佳节送来了一道文化盛宴,可喜可贺,可圈可点。观“赓续”书法大展,不仅折射出了时代精神、时代巨变、文化自信和书家情怀,还引发了自己对当下书法创作导向、个体创造力、文化深度和基本规律的思考。
  一、“赓续”精神的有力体现
  作为多年从事书法学习、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者来说,能在家门口参观展出,更是溢于言表,倍感高兴。可以说它承载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对民族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展出的151件作品各具特色,“篆隶楷行草”五位兼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独具匠心。既有即兴之作,又有颇具收藏价值的经典再创,皆为上乘之作。驻足细观细品似乎徜徉于书法之海洋,让人享受无穷、爱不释卷。有“一庭花发来知己,万卷书开见古人”之感。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宝库中,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线条艺术,具有可读性、观赏性。东汉大书法家蔡邕曾形象比喻:“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中国的汉字不仅来源于事物的生动形象,更是对生命的诠释。细观此次展出作品,大多数书者对传统经典法帖的研读、临习与把握上下了较深的功夫。笔锋之所至,无论是层峦叠嶂、飞瀑流泉,或是小桥流水、山野人家,其作品所具有的吸引力,观赏之际便不知不觉地身入其境,尽情领会和享受个中的意趣。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说:“笔情墨性,皆以人之性情为本。”如果你留心去审视一幅作品,就能体会到书者真性情的表达和对书法笔墨独到的理解,以及情怀和心性与古人碑帖的契合。
  此外,展出作品大都旁及历代诸家碑帖,表现出风格的多元、技法的多元、意趣的多元,用笔或沉实稳健,或潇洒灵动,或粗细之穿插,或方圆之并用;结字或宽博展拓,或奇趣多姿。也有笔法与风格的转换,不断打破常规,在笔墨、技法和形式当随时代的结合上,给人们带来新的精神气象。展览整体注重文本呈现形式与时代表达内涵,书法主题创作与社会生活体现,推出精品力作与宁夏发展成就展示,力求让人民群众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到“赓续”精神的崇高与伟大。
  二、以时代为本,以笔墨抒怀
  中国汉字绵延五千年,至今熠熠生辉,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书法是中国汉字的载体。现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当然,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被后人推崇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其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流水,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这既是王羲之个人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的集成,又是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象。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就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潮头,放眼世界,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人民立场,传承中华书法文化基因,展现中华书法审美风范,讲好中国书法故事,彰显中国书法时代精神。
  “赓续”书法大展直面时代的风云际会、国家的蓬勃发展、百姓的安居乐业、社会的气象万千,坚持传承经典和书法创新相结合,用不同的书体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用不同的风格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用不同的意境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书法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的精神体现和中国人的审美追求。“笔墨当随时代”,唯有如此,方能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鼓”与“呼”,全景式地展现新时代的巨变。
  三、表达和承载文化深度
  书法参与了中国文化产生繁衍的整个过程,同时中国文化的经典学术思想也滋养了书法艺术。南宋诗人陆游教子有言:“功夫在诗外”。书法应是书家在学识、功夫、修养、气质、情操、阅历诸方面的综合体现。
  我们熟知的宋元明书法家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他们的书法作品个个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点画到位,遒劲美观。他们继承了前人的法度,做到了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并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个人的风格和情趣,从而体现出了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造诣。书法家的素质与修养是需要持之以恒地积累,需要不断地修炼,要创作出一幅上乘之作是需要时间的打磨和精力的百般付出。既要有热爱书法的那份激情,又要有宽博厚道的修养;既要深入生活向前辈老师学习,又要充分汲取绘画、音乐、文学、建筑、运动、健美等艺术的养分,以激发创作灵感,拓宽创作视野。
  翻阅中国书法史,书法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甚至被誉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书法创作具有相当的深度。这个深度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深度、审美的深度和笔墨的深度等方面。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在追祭亲人的悲痛情绪中,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情绪起伏,通篇用笔情如潮涌,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毛泽东的草书大气磅礴,周恩来的书法儒雅含蓄,郭沫若的字才气横溢,吴昌硕的字浑厚老辣,于右任的字圆融端穆,鲁迅、茅盾等不以书家自称,但他们的墨迹独具格调、韵味十足。这些都是作者性格、情趣、气质、学问、修养的自然外化,毫无矫饰,各具特色。
  中国书法艺术无不折射着时代的艺术高度,反映着文化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引入寻常百姓家,如何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精品力作凝聚人心,如何用创作笔墨激发全体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每一位书法工作者思考的永恒主题。
(编辑:贾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