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地方文学研究50年

来源:

   

刊发时间:

2018-05-08

   

作者:

孟悦朴

宁夏地方文学研究伴随着宁夏文学的生成,肇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内容涉及到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各个领域,涵盖了宁夏境内所有文学现象和绝大多数本土作家。

 综合性研究

宁夏地方文学综合性研究的专著并不多,其中对宁夏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三部综合研究选集是:

1. 《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年12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由宁夏文联、宁夏文学学会、作协宁夏分会组织,吴淮生、王枝忠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宁夏当代作家论》。该书收录了宁夏本土评论家马东震、尹旭、王正伟、可人、田美琳、朱冬梧、江河水、刘绍智、陈文坚、李镜如、何光汉、余光慧、陈学兰、吴淮生、杨继国、贾羽、钟虎、哈若蕙、贾立平、贾长厚、高嵩、秦发生、唐骥、黄建新、潘自强25人撰写的对宁夏作家进行逐一研究的文章,34万字。被纳入研究的作家包括杨少青、肖川、王世兴、郑正、马乐群、蒋振邦、马治中、郑柯、张贤亮、刘国尧、高深、万里鹏、马中骥、王洲贵、张武、李震杰、朱红兵、戈悟觉、秦克温、查舜、沙新、南台、王庆、张骥雪、屈文琨、路展、贾长厚、那守箴、吴淮生、张涧、马知遥,共31人,基本囊括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年间(以来)宁夏区内代表性的作家和有影响力的作品。这部作家论既评述了宁夏三十年的文学创作实绩,又展示了宁夏文学评论、文学研究的状况,作为第一部作家论总集,在宁夏文学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2. 《宁夏文学十年》:1989年3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枝忠、吴淮生主编的《宁夏文学十年》,该书是从1988年9月召开的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十年”讨论会的论文中选录11篇编辑而成的,计12万字 ,其收录的篇目为:吴淮生《宁夏近十年文学评略》、刘绍智《蜕变发轫期的宁夏小说》、荆竹《论两种小说美学模态——兼及宁夏新时期小说的宏观考察》、丁朝君《塞上文苑熠熠生辉——宁夏十年小说简议》、贾长厚《急待超越和释放——宁夏新诗十年漫议》、杨淀勋《多姿多彩的散文花圃——十年来宁夏散文创作的回顾》、秦发生《关于宁夏新时期戏剧文学创作的几点思考》、高嵩《论宁夏文学评论》、杨继国《在民族化与现代化的道路上——论宁夏十年来的回族文学》、李树江《回族文学研究十年》、哈若蕙《一支红杏出墙来——宁夏十年女性文学浅议》、武裕民《银南十年小说创作之我见》、刘贻清、马东震《宁夏煤炭题材文学十年一瞥》。全书对1979年到1988年十年间宁夏文学作了鸟瞰式的考察,又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回族文学、女性文学、地区文学和文学评论等类别进行了论述和梳理,有总论,又有分论,是对宁夏十年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

3. 《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和宁夏解放50周年,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联共同组织编选了《宁夏文学作品精选》,共四卷五册。其中评论卷收入42位宁夏文艺理论与批评家的53篇文章,较全面地展示了宁夏文艺理论界、批评界的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和整体风貌,其中多数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宁夏区内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

宁夏地方文学综合性研究结集成书的虽然屈指可数,但单独发表的文章却不胜枚举(数以百计),以下择其影响重大者列述一二。

1. 1983年宁夏作家协会内部刊物《宁夏创作通讯》发表了虞期湘撰写的《宁夏文学概况》(征求意见稿)。该文全面梳理了自“1950年宁夏省成立”“宁夏文联筹委会”至1982年宁夏作协成立“创作委员会” 30多年间宁夏文学的发展脉络,详尽地归纳整理了宁夏文学的机构设置、文艺刊物、及主要作家作品,是第一篇对宁夏文学进行整体研究的资料性文稿。由于作者本人就是宁夏文学事业的拓荒者之一,见证并亲历了半个世纪以来宁夏文学事业从生成到发展壮大的全部过程,文稿具有极为珍贵的史料价值。

2. 达奇《塞上无处不飞花——回顾我区近两年来的文学创作》(《朔方》1981/6)。这篇文章全面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短短两年时间里我区文学创作的繁荣局面,推出了两代作家,点评了重要作品。达奇认为这两年间活跃在我区的作家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著名老作家,如小说家程造之、哈宽贵、路展,诗人李震杰、吴淮生、高深等,他们或年高体弱,重病缠身;或身兼它职,工作繁忙,但都不遗余力地耕耘文坛,创作颇丰。一类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文坛新秀,如张贤亮、戈悟觉、张武、冯竝、肖川、刘国尧等,他们是文坛的新生力量,代表了宁夏文学的未来。达奇点评了戈悟觉的《马龙来访》,张武的《看点日记》,张贤亮的《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土牢情话》,和李邦禹、冯剑华的报告文学《为真理而斗争》。达奇还指出长篇小说《马鸿逵演义》的出现,填补了我区历史上没有长篇小说的空白。

3. 吴淮生撰写的《宁夏当代文学评论概述》发表于《宁夏创作通讯》1991年第一期。该文详尽记述了宁夏当代文学评论的机构、阵地、著述和重要的讨论会等,并附有文章存例。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宁夏日报》对小说《当孩子会叫妈妈的时候》的批评和讨论,到1990年第一期《塞上文坛》马东震、陈琢如对《银川文学丛书·小说集·诗歌集》的集中点评,都有记述或存例,是继虞期湘《宁夏文学概况》后又一篇极为珍贵的史料性文稿。

4. 郎伟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简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宁夏文学创作》发表于2001年(《宁夏文艺家》2001/10/15)。该文较全面地论述了90年代宁夏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宁夏文学创作的优势所在。

5. 郎伟的《偏远地区的文学新军》应该是到目前为止宁夏文学综合研究的重头(压轴)之作,该文发表于著名核心刊物《小说选刊》2002年第一期上,在国内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宁夏作家群”崛起于中国文坛的事实,分析了“宁夏作家群”取得创作佳绩的原因。是将“宁夏作家群”推向全国的重要评论文章之一。

作家作品评论 

第一,对哈宽贵、程造之、朱红兵、李震杰等宁夏第一代作家的研究。1960年第7期《宁夏文艺》发表了吴淮生的《从宁夏人民生活中产生出来的诗》和樊飞的《读〈沙原牧歌〉》,对朱红兵的长诗《沙原牧歌》进行了评论。1962年第8期《宁夏文艺》发表了张溥的《喜看碱地长夏桂》和李镜如的《略谈〈夏桂〉的地方特色》,对哈宽贵的短篇小说《夏桂》进行了评论,何克俭的《试论哈宽贵小说》(《宁夏大学学报》1985/1)对哈宽贵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整体性的论述。1988年余光慧的《光明与真理的追寻者之歌——试论李震杰的诗歌创作》和《真诚、质朴的歌者——朱红兵诗歌创作简论》(《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对李震杰、朱红兵的诗歌创作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第二,张贤亮研究。张贤亮是宁夏第一位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家,上世纪80年代,仅就其作品的争论文字就达一百多万,对张贤亮全面深入的研究是宁夏地方文学研究极为辉煌的一页。出版的专著有:

1. 1981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爱国主义的赞歌——丁玲等评〈灵与肉〉》。该书收入了丁玲等著名作家和评论家5篇评《灵与肉》的文章和张贤亮本人的3篇创作体会。 

2. 高嵩《张贤亮小说论》。1986年5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18万字,分绪论、创作论、风格论、跋语四个部分,论及张贤亮1979年至1984年6月所发表的小说,是宁夏第一部由本区的评论家系统地研究本区作家作品的专著。

3.  1987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琢如编辑的《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收录了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韦君宜、曾镇南、黄子平、张辛欣等和本区评论家高嵩、冯童等的评论文章44篇,有赞誉也有批评,众说纷纭,可以看作是一本《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争鸣集。

4. 1998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田美琳的专著《张贤亮小说创作》。该书共十章,30万字,从80年代初期的《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到90年代中后期的《我的菩提树》、《无法苏醒》、《普贤寺》;作者对张贤亮小说进行了跟踪式的全面研究,是一部注入作者多年心血的精细而独到的研究专著 。

我区张贤亮研究专著以外的主要文章有:李镜如《张贤亮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宁夏大学学报》1983/4《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5/1转载),刘绍智《小说艺术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张贤亮论》(《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 孟悦朴《女人,是男人的一半!——从张贤亮前期作品看作家的男权意识》(《营口师专学报》1995/2),白草《自我分析的文本——〈青春期〉解读》(《今日文坛》2002夏之卷、《六盘山》2002/2)等。

第三,戈悟觉、路展研究:戈悟觉、路展是七、八十年代宁夏文坛极为活跃的作家,对他们的研究也比较充分,主要文章有:李镜如《论戈悟觉小说的创作特色》(《朔方》1985/10)、丁朝君《戈悟觉笔下的女性形象》(《宁夏文谈》1986/4)、陈学兰《戈悟觉论》(《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吴音《独具魅力的童话世界——浅谈路展的中篇童话〈雁翅下的星光〉》(《朔方》1982/6)、高嵩《洒向牙尖的雨滴——论路展童话》(《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             

第四,张武、南台研究:张武、南台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活跃于宁夏文坛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创作在区内外有相当的影响。主要研究文章有:汪宗元《试论张武小说的艺术风格》(《朔方》1982/1)、薛迪之《论张武》(《朔方》1985/2)、张九阳《论张武小说的语言特色》(《朔方》1985/9)、李镜如《试论张武小说的地方特色》(《宁夏大学学报》1986/1)、何光汉《论张武的小说创作》(《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崔宝国《写出生活本色——评〈张武散文集〉》(《塞上文谈》1993/2)、蔡申《以平常心写非常事——评张武新作〈涡漩〉》(《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2003)、郎伟《〈涡漩〉和〈一朝县令〉的得与失》(《宁夏长篇小说评论集》2003)。钟虎《南台小说散论》(《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张铎《用环境表现主题——读南台的两部中篇小说》(《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谢保国《黄土地上沉重的寓言——读南台的长篇小说〈一朝县令〉》(《宁夏大学学报》1999/1)、崔宝国《官场喜剧,人间悲剧——读南台〈只好当官〉》(《朔方》2003/4)等。

第五,查舜、马知遥研究:查舜、马知遥是我区著名的回族作家,他们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创作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查舜的主要研究文章有:杨继国《民族感情的流泻——查舜小说创作论》(《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年),郎伟《依旧动人的乡土故事——读查舜小说〈风流云散〉》(《朔方》1999/9)、《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小说评论》2003/6)、《黄河岸边的哀婉青春》(《青春绝版·序》)。马知遥研究主要文章有:汪宗元《宁夏的文化小说——重读部分小说有感》(《朔方》1987/3)、潘自强《视角,在选择中变化——试论回族作家马知遥近期小说的特色》(《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年)、白草《面对未来的民族自省——读马知遥长篇小说〈亚瑟爷和他的家族〉》(《文艺报》2001/4/24)、孟悦朴《告别亚瑟爷——读骏马奖获奖作品〈亚瑟爷和他的家族〉》(《唐都学刊》2003/3)等。

第六,吴淮生、高耀山研究:,吴淮生、高耀山也是长期活跃于宁夏文坛的作家,他们在诗歌、散文、小说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研究文章有:朱东兀《追随时代的足迹——吴淮生散文近作述评》(《朔方》1985/5)、唐骥《吟唱着时代的赞歌——吴淮生和他的创作》(《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崔宝国《一泓心泉出青山——评吴淮生〈梦里青山〉》(《看山集》1999)、李镜如《黄土高坡的动听花儿——评高耀山散文集〈沙光山影〉》(《宁夏大学学报》1990/1)、蒋振邦《漫话〈风尘岁月〉》(《朔方》1998/5)、雪梅《试论高耀山的散文创作》(《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2003)

第七,肖川、刘国尧研究:肖川、刘国尧都是70年代中期登上文坛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他们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领域都取得突出成绩,对他们的研究也比较集中、充分。肖川研究主要文章有:尹旭《肖川的世界》(《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丁朝君的《肖川散文解读》(《朔方》1991/2),白军胜《论西部诗的美学特征》(《朔方》1993/10),孟悦朴《不灭的黑火炬——论西部诗人肖川》(《朔方》1998/10)。刘国尧研究主要文章有:刘贻清、马东震《多情的琴弦——青年诗人刘国尧近作简评》(《新月》1984/3),刘绍智《生活的苦恋者——刘国尧诗歌创作论》(《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高嵩《在旋动的空心球体里——论刘国尧》(《朔方》1987/4),崔宝国《西部:诗意葱茏的魅力——评刘国尧的报告文学〈厚土〉》(《朔方》1989/3)等。

第八,宁夏“三棵树”研究:陈继明、石舒清、金瓯是90年代后崛起的青年作家,2000年在北京召开宁夏“三棵树”作品研讨会后以宁夏“三棵树”为名在国内隆重推出。与张贤亮不同的是,在“三棵树”成长及走向全国的过程中,宁夏本土批评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主要批评家及文章有:

郎伟:《风正一帆悬——略说陈继明和他的小说创作》(《宁夏日报》1996/11/13),该文是区内第一篇全面评述陈继明小说创作的研究论文;《纷扰时期社会心理的惊人揭示》(《当代文坛》1997/3),对陈继明的代表作《月光下的几十个白瓶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想和艺术分析,是比较早对陈继明的小说创作给予高度关注的评论文章之一;《石舒清的意义》(《朔方》2001/11);《别一种叙事方式——读金瓯小说〈前面的路〉》(《朔方》1999/8);《少年岁月曾心痛——读金瓯小说〈刀锋与伤口〉》(《朔方》1999/10);《世俗风景里的童话——读金瓯小说〈鸡蛋的眼泪〉》(《朔方》2000/7)。

白草:《形态各异的三棵树——读“西北三棵树”丛书》(《朔方》2001/10),该文把“三棵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对比研究,指出“他们的共同背景是都立足于西部的人文环境及现实土壤,其相异之处则在于各自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陈继明的文风是冷静的、客观的,石舒清非常善于写细微的东西,作品常常充满了诗意和温情,金瓯的笔调则是极为强悍的、激越的。”《对民间的同情性叙说》(《春风》2002/7),认为石舒清小说的叙事方式表现出的特点就是同情和理解,亦即对民间生活价值和精神的平等体察及述说。《他们是一道风景——关于宁夏“三棵树”》(《红豆》2003/2)。

崔宝国:《一种宁静肃穆的和谐——石舒清小说印象》(《朔方》1994/1),是比较早对石舒清小说创作给予高度关注的评论文章之一,该文评述了石舒清发表在《朔方》1993年第四期上的几篇小说,认为石舒清的作品为我们展示了聚居在宁夏山区的回族农民生活情形,更主要的是写出了构成这个民族精神、灵魂的一些东西——“一个静穆和谐的世界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沉重的真实——评石舒清小说意蕴》(《朔方》1998/11)、《石舒清创作研究》(《看山集》1999)。

宁夏“三棵树”研究有影响的文章还有:刘必隆《生命的两极——评陈继明小说近作》(《朔方》1997/6),钟正平《苦土上的岁月与人生——评石舒清的小说集〈苦土〉》(《固原师专学报》1998/2)王铎《满篇回乡忧患情——从〈黄土魂〉看石舒清小说创作中的民族性和现实性》(《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2003)等。

第九,青年作家群研究。

1. 季栋梁研究:主要有崔宝国《重荷之下的吟唱——季栋梁小说评论》(《看山集》1999)、郎伟《写实的魅力——读季栋梁小说三篇》(《朔方》1999/6)、慕岳《贴近淳朴的心灵——读季栋梁小说〈西海固其实离我们很近〉》(《朔方》2001/11)、钟正平《琐细而智性的写作——评季栋梁的小说创作》(《朔方》2002/8)等。

2. 漠月研究:主要有郎伟《寻找的意义——读漠月小说〈白狐〉》(《朔方》1999/2)、《莫野深处的动人诗情——读漠月的小说》(《文艺报》2002/10/19)

3. 马宇桢研究:丁朝君《心灵的探索——回族青年作家马宇桢小说论》(《宁夏社会科学》1994/1)、《转型期都市青年的生存写照——马宇桢小说集〈季节深处〉述评》(《朔方》1997/9),殿文《在一个人的河流中漫步——读马宇桢散文集〈故事边缘〉》(《朔方》2003/9)等。

4. 莫叹研究:崔宝国《惊醒蛰伏的生命意识——莫叹小说印象》(《宁夏文艺家报》1994/7/1)等。

5. 张学东研究:白草《略论张学东的小说创作》(《朔方》2002/8)、郎伟《成长的痛苦与忧伤》(《给蝌蚪想象一种表情·序言》2003年)等。

6. 郭文斌研究:钟正平《生命烛照——评郭文斌散文集<空信封>》(《宁夏日报》1998/12/20)等。

第十,宁夏女作家研究:哈若蕙的《一支红杏出墙来——宁夏十年女性文学浅议》(《宁夏文学十年》1989)是迄今为止笔者见到的惟一的一篇对宁夏女性文学进行全面评述的文章,作者梳理了1979至1988十年间宁夏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点评了于秀兰、马青、冯琦、吴善珍的散文、小说;周玲、余光慧的报告文学和王湛、吴音的儿童文学。哈若蕙认为,这些女作家从事文学写作更多的乃是出于一种内心的愿望、一种自然的需求,她们以一种非常坦诚的态度向社会、向读者展露了一个温馨丰富的女性世界。其它女性作家作品研究有:

1. 吴善珍研究:崔宝国老师较系统地研究了吴善珍的小说创作,较早的文章是发表于《塞上文谈》1992年第一期的《论吴善珍的小说创作》,之后又有《永远的伊甸园——评吴善珍的“两性世界”小说》(《黄河文学》2002/1)和《论吴善珍的小说创作》(《看山集》),后者全面论述了吴善珍的小说创作,指出吴善珍的小说是一种“文化小说”,虽然外壳并不很吸引人但比较耐读。“她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对象世界,找到了一种适合于这个对象、适合于自己的叙述方式,这是作者迈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吴淮生的《粉红漆>漫析》(《朔方》2002/12)和朗伟的《生活温情和现实焦虑——读吴善珍的小说集〈粉红漆〉》(《朔方》2002/11),也是吴善珍研究中有分量的文章,后者全面回顾了吴善珍20多年来的小说创作历程,指出:她所创作的“歌舞团系列”是新时期宁夏小说创作界一处难得的艺术风景。

2. 于秀兰研究:有李镜如老师的《论于秀兰小说创作特色》(《固原师专学报》1990/2)、《略评秀兰的小说创作》(《朔方》1991/1)赵慧的《集天地精灵 绘多彩世界——于秀兰创作简论》(《回族文化透视》2001)等,还有丁朝君、王锋等从回族女作家的角度的研究。

3. 余光慧研究:丁朝君《追逐岁月的步伐——论余光慧的报告文学》(《爱我所爱》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郎伟《负重的文学:承诺与忧患》(《创造平等·代序》1999年)、郎伟《让忧患的目光穿透现实——长篇报告文学〈跟踪何阳案件〉读后》(《文艺报》2001/1/20),其中《负重的文学:承诺与忧患》一文全面论述了余光慧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指出余光慧的创造有着拥抱时代的激情和干预生活的勇气,艺术上亦颇多阔大高远之气。

4. 其他女作家研究主要有:

贾立平《心的历程——张冀雪小说创作论》(《宁夏当代作家论》1988)、丁朝君《实现自我价值的艰难拼搏——张冀雪的心理小说论》(《朔方》1989/7);玉儿《情味·诗意·哲理-——读冯剑华〈儿子弹琴我唱歌〉》(《语文教学与研究》1990/12)蒋振邦《敞开真善美的心灵——读刘岳华散文诗集〈维纳斯星座〉》(《宁夏大学学报》1993/4)、木易《一部呕心沥血的诗体自传——浅评刘岳华散文诗集〈维纳斯星座〉》(《宁夏社会科学》1998/1);赵慧《真诚的杰作——读马青的〈插队的故事〉》(《回族文化透视》2001)、郎伟《青春期的歌谣——马青长篇纪实文学〈插队的故事〉读后》(《当代文坛》2001/6)等。

第十一,“西海固文学”研究:王锋《塞上孤烟甘寂寞——90年代固原地区青年作家群的形成》(《朔方》1996/7)是较早对固原地区青年作家进行群体性研究的文章。作者在文中推出了以《六盘山》为基地的13位固原地区青年作家,论述了他们的“成功与艰辛、希望与困惑、寂寞与期待,”指出“从90年代初至今,固原地区已形成了一个能够在宁夏文坛上产生群体影响的青年作家群。” 

丁朝君《心底有盏灯正被点亮——漫评海原作家作品》(《朔方》1997/8),也是较早的“西海固文学”研究文章。作者对《朔方》1997年第4期推出的“海原作家作品特辑”进行了论述,指出这些海原作家是“在逆境中挣扎着、奋进着,求生存、求发展、求贡献、求光明的文学青年。”

马吉福《试论“西海固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宁夏文学作品精选》),文章从“西海固文学”概念释义极其特征、“西海固文学”的形成、现状、发展四个方面综合论述了“西海固文学”。

王铎《塞上孤烟甘寂寞——90年代固原地区青年作家群的形成》(《宁夏文学作品精选》),作者认为,在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的巨浪波谷之中,固原地区的一群青年作家似乎有些固执地竭力追求着一种纯洁、一种宁静、一种深邃。而且,这种顽强的追求正在被区内外文坛所认识、所接纳。

杨梓《西海固诗歌刍议》(《宁夏大学学报》2002/5)。诗人杨梓系统而理性地分析了西海固诗歌的成因和特点,分“60年代生”、“70年代生”、“西海固籍”论述了西海固诗人 ,指出西海固诗歌在创作上具有“本土化、民族化和传统化”三大特点,认为“跨越地域、泛文化意义、现代手法的介入等,使西海固诗歌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向。”

钟正平于90年代末开始钟情于“西海固文学”研究,是这一领域里用力最勤,收获较丰的研究者,已发表“西海固文学”研究专论20多篇,有影响的如《“西海固文学”释义》(《固原师专学报》2000/1)、《苦难生存中的灵魂救赎——释读被<小说选刊>选载的西海固作家的三篇小说》(《当代文坛》2000/6)、 《生存苦难与精神狂欢——西海固小说的题材与主题》(《朔方》2000/12)、《西海固“文星”、“诗星”六家点评》(《六盘山》2002/3)、《依然是黄土大地的声音——评西海固文学作品集〈生命的重音〉》(《固原师专学报》2003/5《当代文坛》2003/6转发)。

第十二,长篇小说研究:2003年1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马汉文主编的《宁夏长篇小说评论集》,40篇文章,30万字,涉及的作品11部,对宁夏的长篇小说创作进行了全方位的批评研究,其中郎伟的《90年代以来宁夏长篇小说创作状况考察》一文是区内第一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创作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的研究论文,在肯定宁夏长篇小说创作取得重要成绩的同时,对宁夏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存在的一些缺陷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宁夏地方文学研究队伍   

从事宁夏地方文学研究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宁夏本土的作家、学者和批评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身进行创作实践的作家型研究者,如高嵩、吴淮生、蒋振邦、丁朝君、白军胜、杨梓等。第二类是从事文艺理论工作的理论家型,荆竹、白草大约可归入此类。第三类是由各高校教师组成结构较松散的学者型,这一类又呈现出三代鼎承之势。王拾遗、李镜如、朱东兀等先生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在教学之余关注宁夏文学创作的,他们之中李镜如先生的作品较多。刘绍智、马东震、陈学兰、田美琳、唐骥、黄建新、谢保国、崔宝国、哈若蕙、蔡申、赵慧等是80年代加入在这支队伍的,其中用力最勤、成果最多的是崔宝国老师(《看山集》)。郎伟、钟正平、魏兰、李生滨等则在90年代介入其中,这一代的领军人物无疑是郎伟老师(《负重的文学》)。

 *本文是为李树江先生主持的宁夏社科课题“《宁夏文学史》(暂定名)”撰写的章节。2004年李老师罹病辞世,自己则是整日忙于俗务不再想起。近日翻检出来,感慨之外竟有了一点发表的意思,原因大致有三:第一,这些文字属于《宁夏文学史》第七章第五节,尽管只是李老师编撰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如能发表出来,也是对毕生致力于回族文学研究、宁夏文学研究的李树江老师的一份纪念。其二,当年收集资料时,许多宁夏文学的研究者都鼎力相助,尤其是老前辈吴淮生、虞期湘老师,那种质朴的热情令人难以忘怀,希望借发表之际能表达笔者的一份谢意。第三就是本文撰写时曾在宁夏文联资料室、宁夏大学中文系资料室、宁夏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报刊资料,发表出来希望对于宁夏文学研究有一些资料的意义。

资料来源(截至于2003年底)

一、论文集、专著:

1. 吴淮生、王枝忠主编《宁夏当代作家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版。

2. 王枝忠、吴淮生主编《宁夏文学十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版。

3.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编选,王邦秀主编《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4.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选,肖川主编《宁夏文联40年》(内部资料)

5. 马汉文主编《宁夏长篇小说评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6. 崔宝国《看山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7. 赵慧《回族文化透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版

8. 郎伟《负重的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

二、报纸、刊物:

9. 《宁夏创作通讯》(1982——1991)宁夏作家协会内部刊物

10. 《朔方》(1980——2003年)

11. 《宁夏大学学报》(1981年——2003年)

12. 《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2001年)

13. 《新月》(1982——1985年)(《新月》1982年第一期为创刊号,1985年第四期改刊为《回族文学》)

14. 《宁夏文艺》(1977年) 

15. 其它区内报刊有《六盘山》、《固原师专学报》、《黄河文学》、《宁夏文谈》、《塞上文谈》、《宁夏文艺家》、《宁夏日报》等。

16. 区外报刊有《小说评论》、《小说选刊》、《文艺报》、《当代文坛》、《语文教学与研究》、《春风》、《红豆》、《唐都学刊》、《今日文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