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云上宁夏文学周】《黄河文学》创刊三十周年见面会

来源:

宁夏文艺网

   

刊发时间:

2022-12-10

   

作者:

高耀山 郭文斌 闻玉霞

  一本杂志与一个城市 

  高耀山 郭文斌 闻玉霞 

    

  《黄河文学》简介: 

  1992年,在银川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银川市唯一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文学杂志《黄河文学》创刊,自此,见证和记录了新时期宁夏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三十年来,《黄河文学》扎根黄河文化,书写时代故事,以近万篇、五千余万字的积累,凝聚八千余位作者的辛劳创造,发展成为银川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黄河文学》创刊以来,挖掘、刊载的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等全国性选刊选载;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编辑出版的各种年度选本;进入年度中国文学作品最新排行榜等各种榜单;获得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奖、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等全国性奖项,其中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实现了宁夏地区该奖项“零”的突破。 

  近年来,作为一本地方性纯文学刊物,《黄河文学》坚持挖掘和培养本土作家,为繁荣地方文学艺术事业提供展示的平台和窗口。 

  20221210日上午,云上宁夏文学周系列活动之——“《黄河文学》创刊三十周年见面会”在银川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见面会上,《黄河文学》首任主编高耀山、第二任主编郭文斌和现任主编闻玉霞三代主编同台,讲述了一本杂志从创刊到成为城市文化名片的过往,他们共同回顾了刊物的发展历程、大事记,以及《黄河文学》三代主编传承的文学精神,并提出刊物未来的发展规划。 

     

《黄河文学》创刊三十周年见面会   

   帅:古人说“三十而立”,对期刊的生命周期而言,三十岁也一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我们不妨追溯一下它的源头。请问高耀山老师,当初怎么想到给刊物起名为《黄河文学》的? 

  高耀山:当时征集到一些名字,圈内人也提了很多名字,比如“塞上文学”“贺兰山”等,最后选定用“黄河文学”。一来黄河是母亲河,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黄河文化底蕴深厚,黄河文化说不尽。第二,银川在黄河之滨。一个刊物的名称就是一张城市名片,当时办刊的出发点就是立足宁夏,立足银川,面向全国,名字就要叫得响亮一些、大气一些。 

   帅:从创刊之初到今天,《黄河文学》有一个不变的栏目“寄语黄河”,从创刊到现在吸引了二百多位学者、名家、评论家为它题词。当初创办这个栏目也是您的想法吗? 

  高耀山:是的。当时的想法是,刊物的名字有了,除了文章以外,这个刊物每一页都要拿出“实货”吸引读者。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好多刊物封二、封三、封底上都是广告,我们因为是财政拨款所以就不上广告,那么封二弄个什么呢?想来想去,要跟刊物名字“黄河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吧,这就定了“名家风采”,请全国的著名作家、诗人题字,因为题字比约他们的稿子稍微容易一点。没想到现在这个栏目办到了现在这么高的层次,也许是路子给探对了吧。一路走来,这个栏目确实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文学档案,一些老作家、大作家,比如姚雪垠、马烽等都在上面,现在想返回来补上这一课,那就太难太难了。 

   帅:请郭文斌老师谈谈您接手《黄河文学》主编工作时的情形? 

  郭文斌:这个担子沉甸甸的。虽然之前我在《六盘山》已经干了八年,也是一个职业编辑,但是《黄河文学》毕竟是首府的一份刊物。当时,我就问高主席应该怎么办?下一步要怎么走?高主席讲了两点,一,“封二”雷打不动,让我秉持着往下走;二,要让《黄河文学》更上台阶。因此,我首先把双月刊变成了月刊,增加页码,把发稿量加上去;然后在高主席定下的大原则下,用333的方法来约稿,1/3名家,1/3宁夏骨干作家,1/3以培养中的本土作者为主。在这期间,《黄河文学》办起来相比《朔方》和《六盘山》要难一些。《朔方》是省刊,优势不用讲,《六盘山》有西海固的地理优势,有西海固作家群支撑,《黄河文学》是夹在《朔方》和《六盘山》之间的。那怎么做?我就跟高主席商量,跟编辑同事们商量,我说看来我们还是要立足于首府,再走向全国,所以我们就把价值观的倡导、特色化、不可替代性作为工作重点。后来又有了到现在还在用的三个倡导:倡导办一份能够拿回家让自己小孩看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给读者带来安详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内向上的杂志。这些理念其实也是高主席的理念,只不过我把它明确地化为三个倡导提了出来。有一年去中国作协开会,陈建功主席、高洪波主席,他们都肯定了《黄河文学》的办刊方向。 

   帅:媒介多元化,以及电子书的出现冲击着纸质读物,文学期刊的压力也由之而来,闻主编,现在我们办刊物一定会与以往有所不同吧? 

  闻玉霞:《黄河文学》从高主席创刊时候提出的不跟风、不媚俗、关注心灵秘密、提升人的品格,到2008年郭主席提出的三个办刊倡导,后来还有六个关键词——底线、纯粹、高度、警觉、生机、公益,这些办刊理念越是经过时间的淬炼越是能够显现出它的价值,这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精神支撑。你说的问题是整个纸媒所面临的大环境,文学期刊也不例外。所以刊物现在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如何能够让作品有效地抵达读者,跟读者做交流。我觉得,首先还是价值观的倡导。文学不是去讲一个故事就行了,而是要跟读者沟通你的想法,要去找能够接受这样价值观的一些读者。所以我们在栏目的策划、内容的编排方面,要有互联网开放性的思维,当然这是个逐渐探索的过程。 

  高耀山:电子读物多起来,但纸质传媒还是少不了的。因为纸质传媒有它不一样的功能与特点——长久性、固定性、系统性,它不是碎片化的。一本名著,一本沉甸甸的刊物,这些纸质的东西它们就在那里,让人很踏实。闻主编说她准备开一个栏目叫“宁夏文坛往事”,我很支持。文学创作需要虚构,也是少不了的,但虚构是为了真实,有些虚构把真实弄成虚构了。所以,《黄河文学》应该加点纪实的内容,比如现在的非虚构文学。 

  郭文斌:在虚拟网络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纸质媒体怎么来应对严峻的挑战?我的体会是四点:第一,就是我们要找到文学的刚需。就像医院为什么关不了门,商店为什么关不了门?它有它的刚需,那么当文学找到读者的刚需,那就好办了。文学的刚需是什么?说到这要讲第二点,就是它的致用,就是功能性。你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多的分支都消亡了,为什么中医没有消亡,这就跟它的功能性有关。只要你能解决人们的问题,它就消失不了;第三是专注。《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都有一个很好的品质就是专注。我们的“封二”一办就是这么多年,邀请了二百多位作家。还有“文学的干净”这个理念,这些栏目和理念只要推出来,我们就一直做。专注,这是一个作家、主编和编辑的定力,这个很重要;第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现在我是越来越有自信,时代再怎么变,都需要净化人的心灵,我们发表的作品就是净化心灵的,所以不可替代。时代再怎么变,它需要温暖,我们就给读者提供温暖,所以不可替代。 

  (编辑:李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