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宁夏文艺网
刊发时间:
2024-12-25
作者:
《宁夏文艺家》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4年新春伊始,35位宁夏青年作家相聚在鲁迅文学院,进行为期八天的学习研修。1月8日中午,鲁迅文学院文润宁夏作家研修班在北京举行开学典礼。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宁夏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黄明旭致辞,宁夏文联原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宁夏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闫宏伟,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东华、周长超出席。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持开学典礼。
吴义勤在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学的宁夏现象”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学员们要持续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搭建连接人们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文学之桥”;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希望宁夏作家积极响应中国作协“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写出宁夏的山乡巨变,推动宁夏文学从高原走向高峰。
黄明旭表示,鲁迅文学院举办此次研修班,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作协长期关注宁夏文学、大力培养宁夏作家的生动实践,对于加快推进宁夏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宁夏作家队伍整体创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学员们遵守纪律,发奋学习,努力展现宁夏作家积极向上、勤学苦干的精神面貌。
学员代表杨风帆、李梦竹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分享了各自对文学与人生的体会和领悟,表达了参加本次培训班学习的欣喜和感恩心情。
2023年5月,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宏森在宁夏调研时指出,中国作协将继续支持宁夏文学的发展,支持宁夏作协和广大作家的文学工作、文学活动、文学创作;在今后的发展中,宁夏应加大基层作家培训力度,争取各方面的支持,适时在北京举办鲁迅文学院宁夏作家培训班。鲁迅文学院和宁夏文联、宁夏作协认真落实张宏森书记指示,多次沟通协调,精心准备,成功举办本期文润宁夏作家研修班。本次研修班的举办,对促进宁夏文学的发展、打造新时代宁夏作家群,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意义。 (文字/杨碧薇)
每一次出发都会有新天地
李锦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好闽宁协作的文艺兵。28年来,福建、宁夏两省区不断开发和发挥双方文艺资源优势,签署了《闽宁两省文艺协作交流框架协议》,共同举办“丝路同行·不期而遇”——闽宁民间工艺美术展暨文艺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两省区文艺深层次交流。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动履行责任,融入和服务闽宁协作大局,讲好闽宁协作故事,传播闽宁协作好声音。
提升文学创作视野与格局,努力成为新时代好作家。八天的学习,在老师更高思维层次、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的映照下,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文学创作之路,才发现之前走的路显然局促了许多,更多的时候是随意而行,或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拘泥于与自己关切紧密的基层文学里,没有真正厘清和把握自己的文学创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属于哪里、该往何处走的问题。使命在肩,吾辈自当奋力前行。
聚文学之火 集文思之泉
李梦竹
课堂上,我们在一部部蕴藏着智慧和力量的不朽之作中体悟崇高与悲悯的人文关怀,在浸透着人格与温情的字里行间感受斑斓与静默的世间百态。“艰苦卓绝、勤学苦练”,这些在课堂中时常被老师插入的短语铿锵有力地敲打在我的心头,我想,无论是在夜深人静奋笔疾书时的心灵相诉,还是在浩瀚文海中奋楫前行时的乘风破浪,只有将青春融进祖国的山河,将文学之根深扎人民的生活,在一次次水火交融的淬炼之中才能让文学的梦想熠熠生辉。
我出生于宁夏东部的一个工业小镇,无数次,我曾爬上家门口那座质朴无华的石头山,眺望黑色的山道,过往车斗里装载的一吨吨煤炭呼啸而过,我时常会想,是否有一天,我也会和那些煤炭一样,远离闭塞,通往开阔之地,最终变幻成一团炽热的火焰,燃烧成一道璀璨的光芒。甲辰之初,万物循生。我的人生,因为文学,被折射出一缕澄澈而明媚的光。
守望文学的殿堂
王嘉俐
在鲁院,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不用想其他的事情,只谈文学。首堂课从王蒙的作品开始,杜丽老师优美婉转又饱含深情的语言,让我在小说和散文中感受到诗意的存在;张柠老师带我们回望故土,从身边之人身边之事发掘写作素材;王冰老师从“怎么成为作家,怎样写出高于人工智能的作品”开始,讲到“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满满的干货;彭勇老师的“三交史”让我们打开格局,放宽眼界,思索如何回答时代之问;赵兴红老师现实主义与文学创作的“五个转变”和徐海玉老师地域与时代的互动,都指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从编辑的角度,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打磨作品;唐晓渡老师对诗歌的学理性探讨,深入浅出,给我们带来一种新的研究眼光;刘庆邦老师每天四点起床坚持写作的自律让人敬佩,半个世纪的创作经验倾囊相授,让我们如获珍宝。
改稿会上,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写作者们像打了一场败仗,老师们的点评鞭辟入里,一针见血,让我们认识到了不足,感受到了差距。《民族文学》的杨玉梅老师第一个讲的就是我的作品,想要的太多、题材的宏大对于一个初写者不是一件好事,更是难以驾驭,同时对于细节的把控给出了阅读建议。老师在我们的稿件上字字圈点,逐句修改,让我们知道还需打磨的地方在哪里。忠言即良药,闻过则喜,通过这场改稿会,愈发明白只有真诚地面对作品,勇敢地面对自己,才能排毒疏堵,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方向。
文学让我更充实
白 鸽
鲁迅文学院使我的文学之旅更加丰富充实,学习中我所获取到的是:文学让我在苦难和困厄面前变得越来越充实。我在汲取着一种战胜磨难的非凡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文学,来自于广大作家们的相互激励、理解和支持。在课堂上,我们经历的与其说是知识的洗礼,毋宁说是思想的启迪。特别是中央民族大学彭勇教授的讲座,对我们进一步学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帮助,中华民族何以能“百川归海”的大历史观,使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作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对践行作家创作与社会未来发展的融合,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使我醍醐灌顶,受益终身。
一场离地三公尺的飞行漫游
贾雨晴
鲁院精心安排的课程,多视角、全方位地对我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进行了指导和答疑。聆听授课之外,在研学过程中穿插进行的对话、研讨与改稿是一场又一场的园中采撷。我们彼此分享,交流经验,探讨诗歌的标点符号,追寻溯源校园时代的文学萌芽。各大名刊编辑也为我们倾情改稿,从题材选择、语言细节的真实性方面对我们的“小作业”进行指点。改稿会结束后的几天,我与伙伴们进行了几次促膝夜谈,交流写作中的瓶颈与困惑。
研学结束以后回到单位,我仍然不断在思索自己的问题与进步的空间。何其有幸,老师们都倾囊相授,我为发现问题而喜悦,也因携带着具体的问题而得到更有针对性的答疑而喜悦。作家苏童说:“写作是离地三公尺的飞翔。”我常常在思考,文学世界与生活本来的面貌或许是平行时空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切心生的美好与愿景,可以投射进这一场小心翼翼又酣畅淋漓的飞行漫游中。
向更深处漫溯
陈 斌
回顾一周的学习经历,虽然短暂但又十分充实。老师们坦诚相授,以金针渡人,言语之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真切感受到往日闷头读他们的作品与当面聆听教诲是何等的差距。改稿会上,指导老师直面问题,指出作品不足的同时,也指出了今后该如何去努力,对一个文学青年给予了莫大的鼓励。我再一次深刻认识到,诗歌写作对语言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分组讨论阶段,各位同学开诚布公,以文学之名交流自己的写作经历,遇到的困惑及心得感悟。最让我难忘的是独自一人坐在宿舍里阅读、思考,偶然铺开纸写下心头的那丝悸动。
一周的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对我内心的触动极大。刘庆邦老师虽已年过古稀,仍然每天坚持创作,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他一直保持端坐,可见其定力。文学创作之旅漫长艰辛,其中滋味只有个人才最能体味,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负此次鲁院之行,深呼吸,向文学的更深处漫溯。
做人民的学生
周清叶
政治意识的提升和强化。彭勇教授以《中华文明何以能“百川归海”》的讲座带领我们深入系统地学习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思想渊源、理论创新及独特贡献。
理论方面的拓展与夯实。本次研修班学习理论方面的重要收获在于取经于文,我们可以自信于经过时代巨变,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确实为世界贡献了方法与智慧。
写作技巧的研习与实操。关于诗歌、小说、散文等体裁的课程学习,使我们从分体文学感受并自信于中国文学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改稿环节里,编辑老师逐字逐句地修改、推心置腹地讲解,帮助我们实现从作者到编者的思维转换。
对话交流的真诚与可贵。“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我们来自宁夏、福建和江苏等不同省市,从事农业、编辑、教育、工程建筑等多种职业,有大学校园里的天之骄子,也有自由职业者,难忘课上的对话与研讨,也难忘午休时的倾心交谈、改稿会后的互相鼓励、百草书屋里默默的陪读,还有呼朋引伴去看图书展……我们感动于彼此之间的看见和听见,这一切都使寒冬中的学习生活多彩而温暖。
阳光照在我身上
马雪梅
难忘——72岁的刘庆邦老师讲课,全程腰背挺直。他引用具体的文章例子,让我们领略短篇小说的细节之美,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写短篇小说。他和蔼和亲,知道那天恰逢是刘老生日,同学们沸腾了。
难忘——10日晚上的改稿会,我被分到了少数民族作家组,指导老师是民族文学的副主编杨玉梅老师。她的笑容感染了我们11个人。每位学员的手稿她都认真阅读过,她如一位医生,检查、交流、开药,指出“病人”的毛病,适时又给病人安慰和希望。既是针对个体的疗愈,又是对集体健康的提醒。
难忘——11日下午与文学对话活动。赵兴红老师讲到现实主义与文学创作的“五个转变”,徐海玉老师讲到地域与时代的互动,都提出文学源自生活,作品要有可读性,要思考,要能力,要热情,缺一不可。
为手中这支笔而努力
殷 俊
杜丽老师结合作品《鹰谷》,以《回到文学的初心》为题,给我们上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一课。作家需诚实地对待自己,对待生活以及生活在心中击起的波澜。涉及到写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比如关于如何处理散文中叙述与抒情的关系,这也是我在写作中遇到的困惑。杜丽老师说,只有在经过艰苦的叙述后,才会得到抒情的机会,就像历经漫长的旅程,得见惊魂一瞥;抒情也如编织者在经过冗长的平针铺垫后,才会出现的少数花针。在抒情之前,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这就需要耐心,也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功力。
刘庆邦老师将五十年的写作经验与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他说,永葆青春的秘诀就是不断创作。文学创作要能够将普通的人和事进行审美转换,将看似琐碎的生活进行诗意的描绘和升华,写出人性与神性,让作品比人、比世界更长久。
唐晓渡老师的诗歌课从最简单、貌似不值一提的“一”衍生出诸多关联,带我们从课堂的此刻进入与诗相关的无限、无数、无穷尽。唐老师褪去诗歌繁复的外表,以朴素而诗意、家常而学术的交流方式,使我们领会诗歌的起源与基因、原型与演变、过去与未来。
(本文来自《宁夏文艺家》报2024年第1期8-9版 编辑:贾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