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08年出版的《曲艺志·宁夏篇》记载:清朝末年,宁夏地方主要曲种有宁夏小曲、盐池说书、宁夏道情、快板、隆德曲子(地摊戏)等,在表演形式上已经趋于完善,而且有了鲜明的宁夏地方方言特色。曲艺已经有了艺人班社,主要在庙会、庆典、酒楼、勾栏戏院、茶社卖唱。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宁夏成为大后方,全国许多艺人来到宁夏,在宁夏撂地演出,丰富了宁夏曲艺曲种等形式。也就是说,宁夏曲艺形式多是由外来民间艺人带来的。
1950年,宁夏省民众教育馆成立曲艺小组并办起了说书馆,这是宁夏第一个集体合作社性质的曲艺表演团体。与此同时,活跃在广大农村半职业的艺人也成立了曲艺组织。鉴于当时宁夏曲艺的发展情况,根据中央有关部门指示精神,宁夏各地文化部门对传统曲(书)目进行了清理。通过组织艺人学习,提高艺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他们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并且要求在改编传统曲(书)目的同时,多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1952年土地改革和1955年农业合作社化后,宁夏农村艺人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大部分艺人不再外出行艺谋生。但是,在缺乏生存竞争和艺术交流的形势下,也使得活跃在民间的宁夏小曲、隆德曲子、宁夏道情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曲种逐渐衰微。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为了加强银川市的文化事业,壮大曲艺队伍,体现首府城市的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银川市文教局先后从西安、天津等地引进河南坠子、快板书、相声、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曲艺艺人,并成立了银川曲艺队。这些艺人的到来,丰富了宁夏的曲艺曲种,增强了曲艺的专业性。银川曲艺队后来在“文革”中被解散,到20世纪70年代末又获重组;20世纪80年代,宁夏外来的一部分曲种如山东琴书等逐步退出了宁夏舞台。现在,还活跃在宁夏舞台的主要曲艺曲种有宁夏小曲、盐池说书、宁夏道情(中卫道情)、快板、相声,其中宁夏小曲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夏道情(中卫地区)、盐池说书被自治区文旅厅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这些曲种的入录,并不等于就得到了有效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在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中的自然存活。笔者通过这几年的下乡调研、走访和观察,对宁夏地方曲艺的生存状态有了一些思考。
曲艺是中华民族的口头文学,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总称,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民众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标杆和价值取向的见证。因此之故,富有特色的宁夏地方曲种,和全国各地的曲种一样深得广大百姓的喜爱。但是,与其他地方的曲艺情况相比较,宁夏的曲艺生存状况和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宁夏小曲俗称小曲子,清朝道光年间是由当地说书艺人吸收陕西、甘肃逃难来的艺人带来的民间小曲的曲调、曲牌相结合逐步形成,是流行于宁夏川区的一个主要曲种,这些年来发展滞后,作品和演员匮乏。目前演出人员多为业余人员,大多从爱好起步,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艺术训练,虽然也在演出,但存在节目质量和艺术水准不高、舞台表演不严谨等状况。譬如所谓的小曲演员,抱着三弦道具在台上,依赖事先准备好的音乐为观众表演,几乎都是录音对口型;剧本粗制滥造,口号和空话连篇,缺乏基本的韵律,更不要说故事性和文学性,长此以往下去,只能是越来越衰落。
盐池说书
盐池说书是由陕北说书艺人流动到盐池地区卖艺讨生活并定居于盐池,在陕北说书表演的基础上,采用具有盐池特点的盐池方言而形成并逐渐分支出来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盐池和吴忠部分地区。在2015年第一届陕北说书大赛上,宁夏选派的两个节目《搬迁》《赞美宁夏川》,分别获得了表演三等奖和表演优秀奖。节目主要表演者侯文礼和刘世凯均为盐池县人,是盐池说书的主要传承人。盐池说书现存情况亦不容乐观,现有说书艺人不到5人,且年龄都已经在60岁以上,这还是宁夏曲杂协通过走访挖掘推介出来的。2023年8月,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在陕西安塞举办,盐池盐洲艺术团侯文礼报名参加并进入复赛程序,临近比赛时侯文礼却打电话说由于馆里演出的原因,不能参加比赛。无须讳言,当地相关部门对这门艺术原本就不重视,更谈不上给予支持。
隆德曲子
隆德曲子(地摊戏)这个称谓(2008年出版的《曲艺志·宁夏篇》记载),形成于清末民初。笔者2023年上半年前去调研时,了解到泾源县和尚铺有地摊戏班子。当地74岁的漆效文老人回忆,据他父亲(1912年出生)说,光绪年间有一位叫杨清华的银匠,他爷爷在和尚铺居住,本人靠制作银器的手艺,在甘肃、青海等地谋生。杨清华是位有文化的先生,走南闯北学到了不少曲子戏,定居和尚铺村后,他在结合陕西、甘肃、青海民歌等曲子戏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小调、山歌的各种韵味,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小曲,以泾源为源头,从民国时期开始在六盘山地区传承。漆效文的父亲漆世兴,以及丁万祥等五六个年轻人是向杨清华老人学习的曲子戏。
新中国成立前,小曲戏就已经在周边县乡传唱。20世纪50年代有丁生剑、蒋银泰、何南国、赵汉章等人继续演出传承。1964年,小曲戏被禁演。1991年开始恢复,有漆效文、张进元、姚治富、孙双玲、李华、司玉霞、魏俊、金素花等人坚持演出传承至今。
时至今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方言功能弱化,新的娱乐方式兴起,地摊戏原有生存环境受到影响。有关部门对小曲戏艺术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认识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够。小曲戏艺术创新不足,难以与时俱进,人才低端化、观众老龄化,戏曲传承后继乏人。目前,泾源地摊戏依然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愿意投身于民间地摊戏事业的年轻人太少,会唱小曲戏的五六个老人都已经七十多岁。地摊戏生存处境岌岌可危,大有失传的危险。
道情
道情,在宁夏按地域分为银川道情、盐池道情、中卫道情。银川道情现在已经没有传承人。盐池道情和中卫道情,是常年流行在两个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它大约产生在清代中期,再早不可溯及。它无任何文字记载,只有靠民间艺人们的传唱与传说而传承。原始的音乐很简单,只有上下句,分苦音和花音。所谓说唱,是指它原有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上句还是下句,前面大都是以说间或半说半唱,而到了高潮处便出现拖腔,艺人们将此拖腔称为“麻黄”,就是演员乐队全都投入的满台子吼的全长十小节的拖腔。这是两个地区道情最重要的特点。原始的“喝道情”,基本上就是上下两个乐句,而在反复的时候,带了一个十小节的被称为“麻黄”的后台帮腔,通常我们都说成是四句一个“麻黄”。宁夏道情基本还是延续传统的演出传唱方式,剧本和演出形式没有任何变化,甚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四个老汉”的演出模式现在还在继续演出,这也是一种衰败现象。
保护的终极目的——存活、延续和发展
曲艺名家马来法说:“民间曲艺门类的无形性是很难独立存在,其外部条件的依附性使它的存活显得恍惚不定。这种恍惚不定的生存态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和延续性保护显得格外艰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民间曲艺,它的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已经不是我们讨论和思考的主题。”
国家启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举措之后,自治区把有些曲艺门类列入保护范围,现在需讨论的是如何进行保护。名录只是表明一种保护价值的认定,并非等于保护措施的落实。
马来法还说:“曲艺千百年来的发展史证明了从总体上说,它在自身存在、延续和发展过程中,又在不断地演变,这种演变又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背景条件不同,而呈现出继承、发展、淘汰、衰灭、轮回、新生这样一种周而复始,逐步发展、提高、升华的曲艺史迹。许多民间曲艺有它惊人的生存能力,也有不少则是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这种‘曾经有过’的匆匆过客,有的给我们留下了依稀的痕迹。”斯言极是。如果从保护的终极目的——存活、延续和发展等方面出发考虑,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去尝试和做出努力,以宁夏小曲为例。
继承、挖掘、发展宁夏小曲。曲艺的主要特点就是讲故事、塑造人物,“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组织创作团队和老艺术家,结合传统宁夏小曲唱段,多次研究和反复讨论,形成共识:宁夏小曲必须有说、有唱、有人物、讲故事。讲好故事,就要有生动感人的情节;塑造好人物,就要让人物有典型性,必须是“说法现身,而非现身说法”。讲好故事和塑造人物,是宁夏小曲创作的最大难度。
以曲艺文本为基础,创作作品。作品首先要符合曲艺演唱的需要,其次要有文学性。宁夏曲艺杂技家协会组织创作人员通过采风、调研等活动,搜集整理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故事、人物传说、现当代的英烈名人事迹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创作。在深入青铜峡采风和调研之后,我们深受启发,“说书唱曲劝人方”,创作了《大禹治水》这个宁夏小曲文本。大禹是华夏民族无限敬仰的精神象征,大禹治水的神话和传说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家喻户晓。在黄河流经的宁夏同样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传说中青铜峡就是大禹为疏通黄河水道而用神斧劈开的。将这样带有宁夏印记的传说守正创新地创作、演唱出来,可谓意义重大。
高度重视曲艺音乐创作,让宁夏小曲锦上添花。具体地说,就是把握住西北地方音乐主基调元素,体现鲜明宁夏地方特色,同时兼收并蓄周边曲艺、戏曲艺术,扩展小曲音乐内涵,扩大音乐外延。宁夏小曲的艺术特点是有说有唱。说,是曲艺的说;唱,是把西北地区的各种小曲、曲调引用进来,为我所用。但是,并不是西北地区的每一种曲调都能进入宁夏小曲。通过多次试唱和改造,把西北地区的山歌、花儿、眉户调、道情等元素嫁接其中,在曲牌上运用群众耳熟能详的将军令、数花调、五更调等;伴奏乐器方面以三弦为主,用其他民族乐器如二胡、竹笛、琵琶、扬琴伴奏,同时用曲艺常用的御子板进行节奏伴奏,力求推陈出新,用这种乐队配置进行新的尝试,使得宁夏小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创新,让宁夏小曲能够多元化良性发展和传承。
来自群众,走向观众,获得业内外人士的认可。宁夏小曲《大禹治水》创作出来后,我们经过反复排练,多次演出,多次深入群众征求意见,都认为不错,是一个成型的曲艺节目。之后,宁夏小曲《大禹治水》与来自全国的知名曲艺节目和艺术家同台演出,得到知名艺术家们的好评,特别是姜昆先生对《大禹治水》的演出给予热烈祝贺,对宁夏曲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我们为宁夏小曲的传承发展再接再厉,为宁夏小曲的改革创新再立新功。通过这次尝试,群众满意,专家满意,增加了我们对宁夏小曲进一步创新的信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不断的文本创作,加强曲艺演员的表演功力,努力形成一套让群众接受的全新版的宁夏小曲,让这个传统的曲种保留下去,推广开来。
面对新时代,呼吁相关部门健全曲艺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学校教育与曲艺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曲艺艺术发展经费保障机制、曲艺工作者扎根基层潜心事业的保障激励机制。宁夏民间的各个曲艺曲种应该满怀信心地去思考更深层的一些问题,大幅提升曲艺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曲艺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曲艺、关心支持曲艺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以便使曲艺艺术跟随时代脉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