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用老百姓的话写老百姓的生活

来源:

《宁夏文艺家》

   

刊发时间:

2021-10-30

   

作者:

李尚

   张强,1980 年出生于宁夏中卫,祖籍山西太原。中卫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宁夏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

张强

  表演、乐器、曲艺、戏剧……张强从小到大,接触过不少艺术门类,虽说学得有点“杂”,但体现在自己的事业上,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名创作者,他能从演员、观众、伴奏等各个角度去思考,带来与众不同的作品。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他一专多能,用最质朴的话反映老百姓的生活。 

从小就喜欢曲艺节目

  上世纪8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成为每个家庭的主要娱乐方式。小时候的张强就喜欢看相声、快板这些曲艺类节目,《曲苑杂坛》《综艺大观》是每天必看的,一到播出时间,他就守在电视机前。上中学后,自己开始攒零花钱买磁带,攒了很多老艺术家的作品,现在还保留着。不仅如此,张强的伯父是著名的快板表演艺术家张保和,他每次有新的作品磁带都会送给张强。 

  “以前就是喜欢,爱模仿,也经常在班级里表演,但其实就是学了个皮毛。”张强说。1999年,他考入宁夏大学音乐系,大四那年,学校开了表演课,这才接触到正规的表演教学,算是刚刚入门,“当时请了老师教我们学台词、道白,我很喜欢这些课程,但那时主要为了演好,没想到后来对创作起了不少作用”。 

张强创作的小品《两个带头人》(左一为张强)

误打误撞走上创作道路

  2003年,张强刚毕业,那时候他喜欢写歌词,也正是因为这样,为后来的创作打下基础。毕业那年,武警宁夏总队文工团招人,张强本想凭借表演试试,不想最后因自己创作的一个相声被录取了。“那是我创作的第一个曲艺作品”,他说,当时觉得很意外,但后来发现,在宁夏演艺这一行,创作人员可以说是最稀缺的,“上海那边,一个单位可以有三四个专职创作人员。在宁夏,很少见到专门搞创作的人,大家手里都有其他工作,只能业余写写东西”。 

  也许正是创作人才太少了,无形中推动着张强向这个方向发展。2015年到2016年,他被自治区推荐参加全国戏剧创作与评论高研班和第八届全国曲艺创作高研班进修。“当时在第八届全国曲艺创作高研班,先是专家评审我们的作品,然后再讨论。我的一个作品还被评为优秀作品”。张强说,“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心里很是高兴,在创作道路上也更有信心了”。 

张强创作的小品《到此一游》(右一为张强)

群众文化中有写不尽的作品

  2004年,张强遇到了自己的师傅,武警山西总队军旅艺术家周长林。“他是我们政治部主任的好朋友,被请来教我们。当时除了跟师傅学了很多业务上的东西,后来工作中遇到难题,也多亏了师傅指导”,张强说。从部队出来后,他来到中卫市文旅局工作,创作内容也逐渐从以军旅生活为主题,转变成为群众创作接地气的作品。但是,这其中也有不少是给其他单位写的“命题作文”,这让他有点不适应。 

  “我当时就问师傅,这咋写啊。师傅说,不能照着文件写,得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讲故事”。张强说,后来自己每每开始写东西的时候,都会想起师傅这句叮嘱。 

  抗疫期间,张强创作了中卫方言版的《中卫村长有话说》系列宣传视频。这段视频在当时可以说是刷爆了当地人的朋友圈。以村主任的口吻,从劝导居家通风消毒、出行戴口罩防护、禁止聚餐聚会这些防疫措施,讲到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典型案例,一句句温馨提示,一个个热点话题,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从群众文化这方面考虑,有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去宣传,生活感更强。其中我加入了很多俚语,也是体现中卫方言的特色”。张强说,用老百姓的话讲故事,其实就是写生活,以前在部队是这样,现在依然没变。 

张强创作的中卫道情《秀才美女酸辣汤》剧照

挖掘地方特色推广中卫口歌

  宁夏的方言有好几种,其中中卫话的语言、语调都很有意思,非常特别。一代代中卫人留下了不少俗语,它们像顺口溜又不是顺口溜,像歇后语又不是歇后语,“比如‘跟上秀才当娘子,跟上屠户翻肠子’这样的话,很通俗,又很有道理”。张强说,中卫还有句话“你这个口歌子说得好”,意思是“你这话说得好听”。联系到这句话,张强觉得那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俗语,应该就是“口歌子”,从此便开始写中卫口歌。 

  2013年,由张强自编自导的中卫方言轻喜剧《女大当嫁》,在中卫市宣和镇马滩村首演,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他介绍,这是一部讽刺高价彩礼、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婚恋观的作品,除了引子,一共有4 幕,其中穿插了不少他创作的中卫口歌。“每次上一幕结束、下一幕开始前中间的那几分钟,台上什么也没有,容易冷场,我就在这里安排一段中卫口歌,总结前面一幕,再引出后面的剧情。”张强介绍,舞台上的中卫口歌和平时生活中那些俗语听上去感觉是不同的,经过艺术演绎,“俗里俗气”的语言变得时髦,颇为有趣。 

  后来,张强干脆把中卫口歌独立出来进行创作,录制了《中卫人》《二代》《岁月催人老》《中卫十八怪》等作品,在当地广为传唱。 

(编辑:王嘉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