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孙燕:现任银川书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宁夏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宁夏文史馆研究员、银川市工笔画学会副会长、银川市美术家协会顾问。银川书画院专职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展览并获奖。被宁夏美协授予优秀美术家称号。
孙燕
发现劳动中的女性美
孙燕爱画人物,尤其女性,她画的女性姿态各异,鲜活生动,具有一种包容、坚韧、宁静的品质。
孙燕的画作中,有不少描绘藏区人民生活的作品,这是她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列。孙燕画藏区人民或劳作,或放牧,或参加节日的集会,无论做什么,都美丽地立于画中。
“绘画的存在是每一个人共通情感物化后的显示,作为画家,面对喧嚣和繁华,面对生命的莫测,我们总是在寻求内心深处的平静,用画笔编织梦想、神秘、忧伤和快乐。”孙燕早些年和几位画家在甘南写生,就住在当地藏民家里,当地独特的风情,让画家们流连往返。“西藏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我还在那里看到了最美的夜空。这一切实在太美,太神奇了。”
孙燕尤其喜欢画劳动中的女性,她们的双眸如珍珠般纯洁,纯真美好的形象深深触动了她。“很多人看到正在劳作的藏民,觉得他们很辛苦,但真正走近他们,我并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苦,反而被他们朴素、宁静的内心感染。‘人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凡美丽的生命都有很多美好的品质,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这些品质。”孙燕用稳健细腻的笔法表现了厚重粗犷、淳朴的西藏风情,在审美趣味上,更清晰、鲜活,更深刻地展现西藏的高原风光和人文景观。
《丰收季》
绘画随生命而成长
孙燕笔下的女性人物无一例外眉目俏丽,娴静优雅,虽然服饰与景致不同,但始终贯穿着创作者的审美情致。
孙燕从小接受艺术熏陶和教育,经常去剧院看歌舞、戏剧演出,家里也不时会有文艺工作者聚在一起,合作表演一些节目,自娱自乐。就连平时写作业,都是伴着父亲拉琴的乐声。这种氛围,培养出孙燕一颗纯净、诚实的心灵。
这颗心引导她不断创作,画中人物也在不断变化。早些年孙燕画的女性多经过装饰性变形,呈现出一副温婉可人的气质,后来的人物则美得更加多姿多彩。比如女性的手部大小的变化,以及脸上的沧桑感。“我们采风时经常和劳动人民在一起,越发觉得他们脸上那些岁月的痕迹很美。”随着年龄增长,孙燕作品的包容性也变强了。
孙燕藏区人物画,在技法上运用了兼工带写,面部五官着重刻画,力求呈现其精神面貌,背后风景多是墨色渲染,与画面主体和谐呼应,既有传统艺术,也有现代元素。
其中一幅画,一名藏族女性微微探着身体,用毛茸茸的袖子捂住口鼻,只露出一双清澈的眼睛。她解释,这些女人经常走山路,上山的时候探着身体会比较轻松,特别是身上背着东西的时候,头得抬着看路,久而久之背部线条就会变得特别优美,这种美令人感动,而这正反映了劳动时的踏实。
值得一提的是,她所画的女性,清新亮丽,即便是描绘劳作,也很少见风霜的痕迹。“我画人物一直都是这样,像,但是会更好看一点。”孙燕认为,艺术创作就是要把美的东西放大,哪怕大家印象中,劳作时的人都是脏兮兮的形象,她也着力画出更美的一面。有意思的是,她画这一系列至少十多年,这么长的时间,藏区人民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如今藏区的女性正如她所画的那样,很少有风霜的痕迹,更多是一张张姣好的面容。
《红色之旅》
画出更鲜活的时代生活
孙燕出生于艺术世家,天生有一颗爱美之心。以前家里有很多小人书,著名国画大师戴敦邦画的《红楼梦》被她翻过无数遍,那些线描画就是孙燕的绘画启蒙。上小学二年级时,她跟随画家王系松学画。小学时,她画了一幅《抬水》,在全国儿童美展得奖,当时很惊喜。童年的经历对孙燕影响很大。
“早些年我喜欢描绘古典诗意,现在创作方向有些变化,一直在思考艺术如何与时代融合。”孙燕近年创作的《丰收季》,画的是西吉县土豆丰收的场景。在她看来,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土豆非常生动,正是乡村振兴的具体诠释。最近,她还考虑以黄河为主题进行创作,想在风景之上把人物融入其中。“有人物便有故事,这样的黄河是鲜活的。”
《红枸杞》 《幸福人家》
(编辑:王嘉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