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宁夏文艺网
刊发时间:
2018-11-07
作者:
任学红
编者按 为了让青年干部在基层实践中砥砺品格、增长才干,2018年9月25日至30日,区直机关开展以“三同”为载体的群众观教育活动,40名中青年干部住农家,访民情,解民忧,体现了“我们都是老百姓”的鱼水情怀。这里摘编自治区文联学员任学红的“三同”日记,再现他们的所见、所感、所思。
初识赵家树村
领队是区直机关团工委副书记李扬,我们分为四个组,每组十人,每个单位一人,也就是四十个单位;男同志占大多数,只有七位女同志。早上不到八点,我在区直机关团工委的单位院子里上了去同心的大巴车,说是八点二十出发,因为等人,所以稍晚了些,到了同心马高庄乡赵家树村的村部已过了中午的十二点。我们下了车就被陆续分配到了各自的住户家,我们都是两人住一家,有三家分别住三个人。十二点四十二分,我和自治区统计局的陈婷进入了李自峰家,家里只有李自峰十八岁的女儿李青和她的妈妈两个人。李自峰在银川打工,他家有四个孩子,大儿子在泰国上学,小儿子在赵家树村的村小学上学,中午不回家,晚上回来;小女儿在预旺上学,周末才可以回一次家。我和陈婷把自己的行李放到了收拾好的屋子里,有一个很大的炕,晚上我们两人就住在这间屋子,她们娘三住在旁边厨房的那个小点的炕上,厨房有炉子,晚上会暖一些,;我们这边没有炉子,房子大,炕也大,晚上比较冷。我和陈婷把自己带的床单和被套铺到了炕上,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再把衣服拿出来压在被子上面。
我和陈婷吃过中午饭,去了她家的牛棚。牛棚有三只牛,一只六岁,一只两岁,另一只四个月大,那个六岁的牛妈妈肚子里还有一只未出生的牛宝宝。李青的妈妈把牛槽打扫干净,把干净的草倒入了牛槽,分摊到了牛槽两边,又给四个月的小牛的牛槽里添加了些草,三只牛没等草完全倒入就已经开始吃了,我也给牛槽里抓了把草,体验了一回喂牛的感觉。那些给牛吃的草全部用铡刀切割成一小节一小节,整齐的装在麻袋里,统一的放在了一个角落。李青的妈妈忙完就开始打扫牛棚,灰尘有些大,我和陈婷只好离开了牛棚。
这时,我们第二组组长韩强强在微信群里通知我们,马上步行到村小学集合,村小学离我们这里有一公里多的路程,组长韩强强住在村小学附近。我们俩背了各自的包,一同走向了村小学的方向。
赵家树村的村小学有130多个孩子在上学,4%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孩子们每天都有免费的营养早餐和午餐,有漂亮的操场,有器械室、图书室、微机室,每个教室的推拉黑板后都有电子屏,条件还是很不错的,比我们小时候的条件可是好多了。我们有些同志还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书籍和一些学习用品,统一放在了微机室。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的角角落落,并在学校升国旗的旗杆旁边集体合影留念。
劳动与生活之一 割草
26日,一大早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劳动。先去牛棚喂牛,打扫牛棚,九点吃完早餐,我们四人便拿着镰刀去地里干活。她家的地离她家有一公里多,我们走着过去。到了地里,李青和她妈妈就开始割草了,我和陈婷也拿着镰刀学着割草,起初有点不好割,但是越割就越快了,活干多了肯定是经验越多。我们割的草叫苏打草,专门用来喂牛,苏打草的东边种着青草,也是喂牛的;再往东,是一大片玉米地,特别的长,总共有三、四亩地,玉米也是用来喂牛的。除了这些,还种着苦荞麦、土豆、糜子等人吃的粮食。我们一直忙到晚上七点钟,苏打草割的还剩下不到三十分之一,天已渐黑,我们就收工回家吃饭了。李青的妈妈已经提前让李青回家做饭了,因为我们一直埋头干活,每个人之间的距离比较远,竟然没有发现少了一个人。回到家里已是晚上七点多了,面条已经下好了,我和陈婷一人一碗面条,放在厨房火炉旁的小方桌子上,就着一碟咸韭菜和一碟咸芹菜,挺好吃的,还有一大碗肉臊子汤,对我们俩来说,已经是很多了,根本就吃不完。也许是我们俩太饿了,又或许是饭菜确实挺香的吧,我们俩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把饭菜给吃完了。我们虽然穿的少了点,但吃完热腾腾的饭菜,感觉到厨房确实是太暖和了。
劳动与生活之二 掰玉米
27日,早上六点多起来,天下着小雨,八九点钟雨已渐停,考虑到地里水大,所以就没去地里。十二点多天晴了,我们四人拿着手套和工具去地里掰玉米。我和陈婷为了干活,已经提前在小卖店买了双手套,掰玉米的工具是刀片和钉子,为了快速的把玉米皮剥离,这两个工具还是非常的好用。干活的时候,我们似乎都顾不上说话,剥玉米皮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玉米地太长了,这么快的速度还是走不到头,玉米杆、玉米皮以及玉米粒上藏着各种各样的小虫子,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真是让我越看越觉得不舒服。大约五、六点钟我们就收工回家了,玉米地太大了,没有办法彻底掰完,只能第二天接着再掰了。晚上十九点三十分,赵家树村的小广场播放电影《大会师》,我们少部分人去看了,天气太冷,没有带太厚的衣服,我们有几个同志也就看了一会就回去休息了。
28日,天气晴朗,我们一大早就去地里掰玉米了,中午没有休息,一直掰到下午十四点多,全部把玉米掰完了。抽空用微信联系了一下其他同志,看看大家都在忙啥?正好有两位男同志说下午没事,愿意过来帮我们这家拉玉米。陈婷有点发晕,可能是饿的,所以我就陪她先回去了。刚进门喝了口水,那两位男同志就过来了。看到她家院子里的手扶车,我们那位男同志就主动上去试了试,还好,可以开。因为她家没有男劳力,手扶车没有人可以开,只能让我们这位男同志开着去拉玉米了,我们俩虽然是已经很累了,也还是陪着去了,毕竟是在帮“我们家”干活嘛!下午十八点多,玉米已经全部被我们拉回来了,总共拉了四趟,好在手扶车车箱比较大,每次都拉的特别的满,也特别的多,中途手扶车还坏了两次,因为有些老旧,毛病就比较的多,好在我们这位男同志特别的有经验,很快就处理好了。路上也掉了些玉米,我们一边回家,一边捡玉米。回到家,李青的爷爷过来了,说小广场有十袋苦荞麦,让帮着开手扶车给拉到李青家的院子里,袋子特别的大,只能让男同志帮忙抬了,我和陈婷跟着当个下手,干个简单的活儿。
劳动与生活之三 除草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已经是29日了,是我们进村入户的第四天。组长通知我们去村部干活,村部离的远,我们走了三十多分钟,不到九点,我和陈婷就走到了村部。我们分别拿着各家的铁锹、耙子、扫把,一人一个工具,村书记安排我们把村部里里外外的杂草全部处理干净。院子比较大,我们翻土,用耙子耙草,区直机关团工委的李扬骑着三轮车过来,我们把耙出来的草用铁锹铲到三轮车的小车箱里,李扬用三轮车送到村部北边的羊圈里,拉了很多趟,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趟,反正耙出来的草可真是不少啊!干完活已是中午,我们就各自走回各自的家了。组长在微信群里通知我们组的人下午两点三十分到村小广场集合。吃完午饭,我和陈婷按时到了小广场,我们各自拿着铁锹和扫把,把小广场的杂草,各种垃圾都集中到了一起,组长跟正在广场干活的老乡借了小推车,马路边的垃圾箱不够大,我们用小推车把所有的垃圾拉到很远处挖坑埋了,清理干净之后,组长就让我们各自回家休息。
离开赵家树村
进了院子,看着李青正在捡玉米,我和陈婷马上就帮着李青捡起了玉米。就是把没剥干净皮的玉米皮重新剥离,把没有皮的玉米棒子集中到一起。我们其实已经是很累的了,六点多了,干完手里的活就准备开始做饭吃饭了。我们每天吃两顿饭,中午不吃饭,每天晚上吃的都是面条,所以总是会饿的。李青18岁,已经不上学了,但是她特别的想来银川的学校继续上学,正好我有个朋友在银川的一所学校教书,我就帮忙打电话问了一下,她安排李青10月7日去学校报道,李青听了后非常的高兴,我便把老师的电话和我的电话及微信一并给了李青。
30日这一天,不到九点,我们就到村部集合了。今天是我们“三同”生活结束的日子,大家带着各自的行李陆续上了车,点完名就出发了,途中李扬安排我们走了一个五公里,然后安排大家再次上车。到了红军西征纪念碑,我们又再次下了车,村书记给我们讲了纪念碑的来历以及相关的故事,李扬带着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我们的大巴车就已经返回了银川。
回想这几天的“三同”生活,从入住开始,我就把李青家当成了自己家,没有一点儿隔阂与生疏。吃农家饭、盖农家被,尊重当地的生活习俗,生活条件上没提过任何特殊要求。与李青的妈妈拉拉家常,聊聊农事,再与李青聊聊她的愿望和要求,并帮助她解决了上学的困难。此外,从村社干部那里我还了解了当地一些留守儿童家中的情况,村里对留守儿童还是很照顾的。同时我也了解了一下当地农民的生活状况,这里的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是当地各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家家都有漂亮的住房,宽敞的院子,公路通到了村部,居民集中点小广场的健身器材也格外显眼,村民们对自己的生活都是那么的自信和充满希望。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与村民交谈,下地干农活等各种体验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了我们广大农民对自己生活简单的需求,以及对生活中那种幸福的满足感。这次的“三同”劳动让我难以忘怀,让我开始产生了一丝牵挂:“关心农村,关注农民,心系土地”。
(编辑:孟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