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家代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笔谈摘编(二)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刊发时间:

2023-12-04

   

作者:

中国评协

文艺评论提高质量,需要提高站位
李树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但具有世界观意义,也具有方法论意义。这个方法论,首先是站位问题,站位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的基础上,站位在中国崛起、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的国际大环境中,站位在中华文化的千年视野里研究中国当下的问题。在当前文艺评论实践中,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要把站位提高起来。
  第一,提高历史站位。站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看文艺现象,可以发现更加深层的规律。尽管创作是现实的,作品是具体的,艺术家是个体的,但他们的创作受关注、作品受欢迎的内在因素,则有思想和文化内在基因、母题和结构在起作用。在历史的高点上看时间长河中的现象,容易摆脱利益、圈层的局限。
  第二,提高空间站位。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问题。中国的崛起,自然靠中国人自己奋斗,但也要看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对待我们的态度和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文艺现象发生和作品传播,已经超越国界。研究文艺,需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高点位上看人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合点上看中国人百年来乃至当下的实践,这样才能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站位相接近。
  第三,提高主体性站位。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又在“两个结合”中焕发出巨大生机和活力,所以要提高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当下文艺批评提高质量,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艺术实践和当代艺术实践,用中国的道理总结好中国的艺术经验,把艺术经验上升为艺术理论,自主建设有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艺术学科和话语体系。
 
在文明互鉴中繁荣发展中国文艺
汪涌豪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人类文明彼此影响,儒家文化就深刻影响了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华文明也曾受惠于印度与欧洲文明。基于独特的文明养成,中国人对“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从来有清醒的认识,故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其要义就是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正是秉承这种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并将其视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文明互鉴论无疑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以文艺为工具,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发展背后的理念、思想和价值的理解,文艺工作者要做的工作有许多。
  中华文明滋育下的中国文艺有强烈的现实关注和淑世理想,有统合诗礼贯通文质的愿望与追求,既将文艺看成是个人的爱好与修养,更能体察其系于时代盛衰、反映家国治乱的教化作用。故怀经世济民理想,扎根自己生存土壤,凝聚着国家、民族智慧和追求的文艺主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世界各文明体的文艺主张与理想,由此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不固守前见、过持主见、惑于偏见,真正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今天人类已由“独白时代”进入“对话时代”,我们要继承中华文明重“自性”尊“他性”的传统,发展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文明互鉴的理念,一定能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迎来文艺“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新局面。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文艺评论应靠前站位
张德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这些年来,就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变化,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我切身感受到,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自信正在成为文艺的重要思想内涵,健康的审美风尚正在形成,审美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可喜变化。这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下发生的。
  正本清源,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看待文化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这要求文艺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明确了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关系,阐明了一种科学的文化价值观,从文化价值观上正本清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确立了科学的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
  文化自信,确认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到文化繁荣兴盛与民族复兴的辩证关系,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多次语重心长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认识到文化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精神力量、精神独立的根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中华文明在世界各文明中确立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平等对话地位,将会极大促进中国文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守正创新,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为了更好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涵落实到文艺评论中,以文艺评论促进文艺的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文艺评论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面对文化现象、文艺作品及时发出声音,激浊扬清;改进文风,建立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积极展现中华文明主体性和中华美学精神;靠前站位,发挥更积极、更主动的作用,为文艺的健康发展、文化的繁荣兴盛鼓劲助力。
 
在中华文脉上深耕“双创”  助力新时代舞蹈建设
茅慧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舞台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所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显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标志性成果,既有明晰的思想体系的理论根源,又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持续迭代更新的最新经验提纯,还是一个在中国全面发展进步实践中不断展开、印证、进阶的开放式顶层设计系统,必将对今后包括舞蹈文化建设在内的我国文化建设起到统领全局、务实具体、影响深远的指引作用。
  尤其是“两个结合”指导思想和“两创”文化发展方针明确提出和具体落实后的近一个时期,民族舞蹈创作在新时代条件和环境下,更加潜心深耕传统文化沃土,努力提取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理念和美学积淀的元素,又以各族人民当下最鲜活的精神气质和最新颖的艺术样式予以精彩呈现。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脉,龙飞凤舞的五千年中华舞蹈文明,积累了丰富的静态和动态的身体文化。新时代以来,在党中央“两创”方针指导下,当今的中国舞蹈工作者深入探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舞蹈文化元素,追本求源、正本清源,反复论证、全情投入,努力拼搏、勇攀高峰。今年十月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参评作品就呈现出各民族舞蹈争奇斗艳、丰富多姿的大好形势,在业内外广大观众中赢得很好口碑。各民族舞蹈集群式整体出现跨越式艺术提升。
  深刻领会、理解、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纲领,是创造和打磨现代艺术、现代舞蹈的锁钥和利器。这已经为实践成果所印证,也必将成为未来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全力提速增效的强大引擎。
 
以评论助推中国音乐发展
周海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当代音乐评论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价值导向。
  第一,音乐评论要进一步引导音乐创作实践创新,开拓音乐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提升音乐艺术水平。同时,以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为价值尺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焕发新的生机。
  第二,在音乐评论实践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评价,引导和传播积极向上、正能量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第三,在音乐评论中,我们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发展。音乐评论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和需要,推动音乐创作为人民创作和服务,推动音乐创作不断满足人民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需求。
  第四,通过音乐评论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音乐评论可以通过对音乐创作进行评价和引导,促进音乐文化的繁荣和提升中国音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五,音乐评论在提高公众音乐审美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公众对优秀音乐的偏好和鉴赏能力。通过音乐评论的引导和推荐,公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拓展音乐审美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公众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
傅道彬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以“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高度概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突出的连续性”作为中华文明的首要特征,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意义,是思想性、精神性的多样统一。
  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流动犹如江河从未断绝,这种思想的连续性是文明连续性的前提,文学的连续性则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表现。中国文学的连续性体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两个基本方面。在文学创作方面,从《诗经》《左传》《庄子》《史记》《红楼梦》等文学经典,到孔子、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作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人格风范和审美精神。在文学理论方面,以《乐记》《文心雕龙》《原诗》《人间词话》等为代表的古典文艺理论著作,反映着中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独特理论话语和艺术观念。
  新时代的文学批评应当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出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语境中实现中国文学精神的延续。
  首先,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新时代的中国式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建设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原则与中国优秀传统文艺理论的结合,与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结合。
  其次,从文学传统出发意味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的品格与精神,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敬意。
  最后,从文学传统出发,就是坚守文学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精神。一方面是提倡文艺为人民书写,始终保持与人民大众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是应当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的欣赏者、接受者,同时也是文艺创作的主体力量。
 
文化自信重在行动
袁正领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里的“首要任务”,不仅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昭示,文化自信不只体现在思想认识和情感心理上,更要体现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守正创新的行动上,这样自信才有坚实的根基,中华文明才有巩固恒久的主体地位,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精神上永远的独立自主。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文艺是塑造灵魂的工程。文艺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以积极的创新创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贡献。应紧紧围绕创作优秀作品这一中心任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实践中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审美追求,化为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以直击人心的感染力引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应充分发挥文艺“发时代之先声”的高度敏锐性,捕捉和书写时代的进步要求,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有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抱有胸怀天下、创作史诗的艺术雄心,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洞察人类历史进步的潮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讲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应致力于文艺创作与评论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强化创作的理论根基和思想导向,增进评论的实践基础和现实针对性,共同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和道德水平,涵育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艺的力量。

融通古今中外  推动文艺理论评论守正创新
杨晓雪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副主任)
  “古今中外”自近代以来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面对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纵深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阔视野,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面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与科学思想方法,创新性地回答了如何对待“古今中外”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一个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的思想体系,为我们树立了内蕴丰赡、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理论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为文艺理论评论如何融通“古今中外”、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主体意识是前提,要立足中国,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不盲从剪裁,不生搬硬套,以卓然自立的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其次,坚持厚积薄发、古为今用是根本,要回归本源,既以礼敬态度对待前人遗产,避免功利性地汲汲于“用”,而是以“不用”之心做“有用”之事,夯实根基、博观而约取;又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焕发传统文论资源活的生命性。再次,秉持开放包容、西为中用是途径,要放眼世界,以“平视”的态度坚持批判“拿来”,兼收并蓄全人类一切优秀理论和实践成果,以之丰富充实自己。第四,回应真问题、用于真实践是宗旨,要引领未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避免落入从概念到概念、“以筌为鱼”的误区,真正发挥文艺理论评论引导创作、推动实践的作用。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11月29日第2-3版
(编辑:贾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