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育苗 激发宁夏戏曲新活力

来源:

宁夏文艺网

   

刊发时间:

2023-08-21

   

作者:

李尚

  今年的暑假对于宁夏戏曲界来说有些特别。从宁夏秦腔宏志班两名学生入选“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个人项目专业组决赛,到9名选手在第六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中获奖,再到由宁夏推荐的眉户小戏《这就是民心》入围2023年中国小戏小品盛典暨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决赛,佳音频传。 
  这并不是偶然,这是宁夏戏剧多年来“培根育苗”,在这个夏天长出的绿荫。 
 
冲刺“小梅花”专业组决赛 

  今年暑期,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迎来了一批少年学员,他们都是秦腔宏志班的学生,在其他同龄人都放假的时候,他们依旧在学习、排练。舞台艺术有句话:“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走上戏曲艺术这条道路,意味着这些学生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努力。 
  不过,这个暑假少年们似乎更积极,这和一个好消息有关——7月5日,从中国戏剧家协会传来喜讯,两名来自宁夏的小选手同时入选“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个人项目专业组决赛,这是宁夏第一次有专业组选手入围。而入围的小选手,正是宁夏秦腔宏志班的学生宋士文和王舒童。 
宋士文 
  创办于1997年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全国各省区市戏剧家协会协办的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全国每年参加选拔的少年儿童总基数在1万人左右,是全国少儿戏曲的最高奖项。此次是两名小演员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前几天这两个孩子还跟我说,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这件事,以前都不敢想。”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工作人员、秦腔宏志班老师田冰说,这个消息不仅让两个孩子振奋,对于秦腔宏志班全体学生鼓舞都比较大,其他同学对于戏曲专业有了新的认知,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训练的积极性都提高了。 
 
秦腔宏志班的第一个荣誉 

  既然入围了,两名小选手的训练压力会更大,田冰对他们的要求也会更高。他说,按照教学计划,秦腔宏志班的孩子前三年主要学习基本功,包括戏曲知识、身段、技巧等,接下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陆续进入一些戏曲片段的排演。宋士文和王舒童是条件比较好的,老师优先给他们安排了戏曲的学习,正是此次入围表演的折子戏《三岔口》。 
王舒童 
  “给孩子教什么戏,都是要量身定制的。比如这两个孩子现在正处于变声期,打戏还不错,就挑选了《三岔口》,尽量回避太多的唱段,突出武打技巧。”田冰说,相较于秦腔,京剧在手眼身法步方面教得更细腻,此次特别邀请了宁夏京剧院的演员谭建来进一步指导。 
  谭建是谭派京剧传人,今年5月特来帮助宁夏秦腔宏志班的4组学生排戏备赛,但因为学生身体情况等原因,最终选择两出戏报送宁夏戏剧家协会,由宁夏文联、宁夏戏剧家协会推荐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这几个孩子还没分行当,缺乏表演的基础,给他们说戏比较吃力,不过学习单小翻、旋子这类武打技巧,他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谭建看得出来,对于新事物,学生们还是很感兴趣的,特别是原先做不到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突然”掌握了,给他们带来鼓舞,希望这些学生能在往后的学习中不断突破,最终成才。 
 
宁夏9名选手摘得五金四银 

  宁夏两名小演员入选“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专业组决赛的喜悦还在持续,又传来好消息——7月20日至24日,第六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在呼和浩特市民族剧院举办,宁夏戏剧家协会推荐的9名选手在比赛中大放异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卜琳、肖丽、吴冰、程静、王凡五人获得一等奖;陶丽丽、王赛赛、周剑、张淑萍四人获得二等奖。 
王凡秦腔 《李慧娘》
  作为黄河流域最具影响力的戏剧盛事之一,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此前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影响范围一届比一届大。此次共有来自黄河流域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近140名选手参赛,作品共涉及京剧、昆曲、豫剧、川剧、秦腔、二人台、漫瀚剧、吕剧、河北梆子、曲剧等近30个剧种。 
  如此影响力,意味着取得成绩的难度也不会小,而宁夏戏剧演员们在这方面并没有令人失望,基本每一届都有收获。而且通过比赛,让人们看到更多年轻的面孔。 
 
眉户小戏讲好宁夏故事 

  除了秦腔和京剧,小剧种又有好消息。2023年中国小戏小品盛典暨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活动复审工作已经完成。日前按照中国剧协要求,宁夏戏剧家协会积极组织,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作品征集,最终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的眉户小戏《这就是民心》在全国40多个剧种,50多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入围资格。据悉,这是宁夏戏曲小戏首次获得参赛资格。该作品将代表宁夏参加今年8月底在陕西西安举办的现场展演。
眉户小戏《这就是民心》 
  《这就是民心》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四访宁夏,帮助宁夏南部山区解决基本民生需求,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使老百姓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使命与担当,展现了宁夏各族儿女在党的关怀领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拼搏精神。 
  眉户戏也称“迷糊”“曲子戏”等,是中国传统戏曲戏种。眉户小戏《这就是民心》导演田冰介绍,眉户音调韵味细腻雅致,唱腔婉转,唱词道白伴音不裹词,字正音润,最容易被群众看懂而且在创作时非常灵活,可以融入很多创意。 
  在《这就是民心》中,没有采用复杂的舞台置景,而是灵活运用道具,比如南部山区连片的大山,就是用很多长条凳一把把垒起来的;村民劳作用的农具等,也是由长条凳代表。“我们在全区演出,观众认可度很高,特别是在西海固地区,那里的观众看着更亲切。”田冰说。 
 
助力青年人才成长 

  近两个月接踵而至的好消息看似偶然,实则与宁夏戏曲界近年推进的一系列工作有关。 
  此次凭借《秦雪梅吊孝》在第六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中摘得金奖的程静来自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她毕业于陕西省艺术学校,主攻正小旦,2014年来到宁夏,参演过多个剧目。“这次的表演主要考验唱念做的功夫,特别是水袖功。”程静这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的勤学苦练,而真正令表演添彩的是对人物的诠释。2021年,她参加了一期宁夏文联组织的艺术高研班,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对表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理解人物、塑造人物方面很有帮助。 
程静秦腔《秦雪梅吊孝》
  2018年,宁夏文联及所属各文艺家协会完成换届,宁夏戏剧家协会针对全区戏剧发展现状组织了一次调研,结果堪忧。全区专业戏剧院团只有4家,专业戏剧演员不超过100人,其中3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创作人员只有1名,且不在专职的岗位上。要知道在2017年以前,连续6届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审上,都有宁夏演员摘得该荣誉,这是中国戏剧的“宁夏现象”。“可以说有条件的都评了,现在是青黄不接的时期,确实选不出适合的人继续参加‘梅花奖’的评选。”宁夏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李岩说。 
  近年来,宁夏文联大力建设“三多一推”(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推人才)文艺人才培训工程,为宁夏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努力。特别是实施骨干人才培养工程,联合宁夏文学艺术院开办艺术高级研修班。 
 
着眼未来,弘扬戏曲 

  事实上,宁夏戏剧在青年人才不断崭露头角的同时,已经开始布局未来了。 
  “戏曲表演需要童子功,意味着我们要从孩子开始培养。”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介绍,2019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宁夏剧协、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宁夏职业艺术学院计划用6到10年时间分两个阶段培养秦腔各类专业人才150名,初步解决宁夏秦腔表演人才匮乏断层的状况。2020年8月,作为“培根育苗”工程重要项目之一,宁夏首届秦腔“宏志班”开班了,向全区招收60名9到12岁学生,优先考虑宁夏南部地区贫困和移民家庭的孩子,学时六年,学费全免,毕业授中专学历。 
秦腔“宏志班”学员
  与此同时,依托剧协专家团体会员优势,自治区文联联络组织协调教育、演艺集团等多部门,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其间由宁夏剧协组织设计戏曲特色小书签、戏曲特色宣传册,向学生们介绍戏曲知识。2021年组织摄制了六节“空中课堂戏剧专讲”,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特别是联合自治区教育厅、文化厅等多部门共同进校园,在几个定点学校开展了戏曲爱好兴趣班,其中石嘴山十一小学、银川市兴庆区二小被自治区文联、宁夏戏剧家协会授予宁夏戏曲传承基地称号。 
 
让宁夏戏剧焕发新活力 

  一系列布局未来的举措似乎激活了宁夏戏曲的生命力,近几年成绩初显。2019年,在宁夏戏剧家协会的推荐下,石嘴山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丽莉参加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师资人才培训班。2020年,安丽莉指导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的刘儒英获评“小梅花”。2021年,她又指导了该校的卢籽伊,再次获评。这是“戏曲进校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而此前获评的“小梅花”皆属于业余组,此次宋士文和王舒童的入围,是迄今为止,宁夏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专业组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也是秦腔宏志班几年来的办学成果。 
  不过,人才的培养仍旧任重道远。为落实经费而奔走、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专家进校园与院团工作的冲突,以及眼下秦腔“宏志班”师资力量薄弱等难题,需要逐个解决。近几年陆续传来的好消息,再次让宁夏戏曲走上高成长轨道,所有人都相信未来可期。 
  (编辑:王嘉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