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信之光激发文化创新与活力——聚焦宁夏代表团热议话题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

宁夏日报客户端

   

刊发时间:

2022-10-23

   

作者:

宁夏日报记者 高菲

   ■ 引言

  践行“两山论”,历经20多年的生态修复,将一片废弃的矿山砂坑变成了“葡萄绿洲”。
  变废为宝,首战告捷。宁夏志辉源石酒庄的建设者,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有了更大的抱负:文旅融合,让有形的产品延伸文化产业链,展示文化魅力,绽放文化活力。
  在这些建设者心里,这杯酒承载殷切嘱托,有梦想,有情怀。
  文化,国家根之所系,民族脉之所维。文化至刚,可以移山填海;文化至柔,可以润物无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未来五年,宁夏如何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连日来,记者采访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负责人,听她讲述“紫色名片”活力四射的创新故事,采访宁夏代表团部分党的二十大代表,记录他们在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方面的真知灼见。
  ■ 讲述
  宁夏志辉源石酒庄总经理袁园:
  以文化产业为“笔”
  描绘贺兰山下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元代,中国诞生了一幅旷世名画《富春山居图》,画中富春江两岸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的景象是国人心中向往的家园。
  如今,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人们用“诗和远方”酿造紫色梦想,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宁夏志辉源石酒庄是其中的典范。
  疏翠庭前供答话,浅红木末劝持杯。在这座融入汉代建筑风格的酒庄里,以美酒为“导游”引领文化之旅。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酒庄在一片废弃的砂石矿场区,大量移植树木,改善生态环境;在改造后的土地上构建“葡萄绿洲”。截至目前,共种植了3000亩酿酒葡萄,生态修复了6000多亩废弃矿区,栽种了8000多亩防护林。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银川市西夏区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时指出,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总书记的嘱托,为酒庄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品牌培育打造、营销宣传推介、丰富旅游供给、重点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做好“文旅+葡萄酒”融合文章,全力构建葡萄酒核心产业链,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2021年,酒庄接待游客量比上年增加40%。
  酒庄的发展壮大,让周边村落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农民成为受益者,1200余人变身产业工人。
  “奔着‘美丽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昊苑村从事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生产的村民,约占全村总人口的66%;发展红柳湾山庄、西村海棠等民宿10余家,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500多万元。2021年村集体收入25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98万元。
  文旅融合创新,为共同富裕塑形铸魂。2021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以上,酒庄游已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
  ■ 党代表谈文化繁荣兴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宁夏全力打造文化兴盛沃土——以源源不断的文艺精品奏响时代强音,以高歌猛进的文化产业推动发展航船前行,以不断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盛,努力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区。
  记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人,以德树人,“好家风”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这一建设如何深化?
  党的二十大代表、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党的二十大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接下来,在贯彻落实中,要注重把“好家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群众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创新开展“好家风+作风”“好家风+创业”等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载体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家家培育。
  我们社区每季度评选一次“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的故事在社区邻里、楼栋巷道之间传扬。如今,社区成立了8个文化队,天天有排练、周周有演出、月月有展演。社区“抱抱团”负责人丁阿立带着50多名志愿者,为小区癌症患者送关爱,带着他们逛公园、赏美景、唱红歌,助其走出心理阴霾迎接新生活。
  记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对乡村道德伦理、价值文化、民俗文化的重构。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代表、隆德县凤岭乡李士村党支部书记齐永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让我对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乡贤文化充满了信心。
  乡贤文化,是集纳了文化历史的结晶,是对孝德文化等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一种榜样文化、先进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生动载体。乡贤文化中的“爱国爱乡、敬业诚信、崇学向善、乐于奉献”的核心词深深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追求。
  近年来,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婚丧嫁娶的宴席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大大节省了村民开支;以乡贤为榜样,让身边人感化身边人,形成邻里相亲、家庭和睦的良好风尚;把诚实守信转化为可用的“活钱”。今年,农村信用社对村里进行了整村授信,全村所有农户每户可获得最高3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
  “爱国爱家,比一比,建设李士我尽力;乡风厚德,记一记,尊老爱亲明事理;务实诚信,讲一讲,合作共赢要担当;科学知识,学一学,移风易俗不迷糊……”由乡贤定下的村规挂在每户人家的大门口,时刻提醒乡亲们遵守,让村规入脑入心。
  这些天,我反复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如何进一步培育乡贤文化,有了更多新思考——“提炼乡贤精神,开展家训家规提炼等;树立新乡贤标杆,培育乡贤新生代”,大力弘扬乡贤文化,书写乡村振兴新传奇。
  记者:舞台作品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方面,文艺团体如何发力?
  党的二十大代表、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院长侯艳:作为来自文化领域的基层一线代表,我能够切身感受到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强势回归。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剧院立足文艺院团职能定位和特色优势,用戏曲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宁夏故事,用艺术语汇传递红色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鼓舞人民志气、激发精神力量。
  在创排秦腔作品上,既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又注重创排体现新时代文艺方向的新作品。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挖掘创作以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村民李耀梅为原型的秦腔现代戏《攒劲女人》,把她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用传统戏曲的表演方式呈现在舞台上。在复排传统名剧《狸猫换太子》大获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排演优秀秦腔传统名剧《三滴血》《白蛇传》,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剧院将在创作力度上持续发力,拿出经得住时间检验、赢得百姓口碑的文艺精品。
(编辑:李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