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站在“山顶”望向星空?——聚焦宁夏代表团热议话题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

宁夏日报

   

刊发时间:

2022-10-19

   

作者:

姜璐

  ■ 引言

       从成立之初的一穷二白,到如今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成套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维尔铸造高铁枕梁、吴忠仪表关键阀门、共享铸钢3D打印等“单项冠军”,是什么让我们拥有站在“山顶”望向星空的勇气和自信?答案是创新! 

  翻看时间的卷轴,宁夏高科技不断聚沙成塔、产业发展蔚然成风。事实证明,这样的蝶变,得益于我们与自主创新的“同频共振”。 

  党的二十大报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创新蓝图,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经济总量小的宁夏迈入新发展阶段,创新成为我们破解“小”之困的利剑,宁夏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深耕自主创“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只有全区上下重视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战略布局,营造良好的开放创新生态,才能激发大家的创“心”,让创新成为空气般存在。 

  未来五年,宁夏要如何用创新补齐短板、拉长优势,将创新的“关键变量”转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力争使更多领域、更多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记者采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位科研工作者,听他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后,大家如何甘坐“冷板凳”、攀登“新高峰”的创新故事,同时采访部分党的二十大代表,看他们为宁夏创新发展支了哪些高招。 

  ■ 讲述  

  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煤制油合成油厂油品加工一车间主任李沛博: 

  永葆“创”的劲头,续写更多“干”的故事 

  到过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人,都会被一个铁骨铮铮的庞然大物吸引——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装置,在科技“魔棒”的点化下,当该装置的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无误运转起来,乌黑的煤炭就能转变为清洁清亮的油化品。 

  2010年,研究生毕业的我来到这里,成为气化车间一名操作工。我坚信“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踏踏实实跟着师傅学技术、搞科研,一步一个脚印从一线操作工成长为项目设计协调负责人、计划费控负责人、车间负责人。 

  2016年7月,家人通过新闻得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东基地视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们终于理解总是加班不能陪伴他们的我,口中的“忙一件大事”究竟是什么。这一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从宁东响彻全国,在“干”字号工程的引领下,我们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要想让庞大的煤制油项目顺利生产并非易事,需要逐个排除潜在的隐患、故障。装置开车后,我发现下游火炬长明灯不易点着火,于是对其进行检修,背着10多公斤重的设备、克服恐高心理,在148米高的火炬塔架上爬上爬下,经过多次“会诊”和“治疗”,我和同事在2—5度的风门角度中反复小心寻找最佳开度,将点火方式从一体式改造为分体式点火,并将天然气配比、长明灯角度等10多项参数逐一调整到最佳,点火成功率达到100%。 

  这些年,我一直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先后查出问题5767项,每检查出一项问题,都要找相关方和同事反复协商、确定解决方案并实施。曾有人开玩笑,让我别太较真,给大家营造轻松的工作氛围。但是“爱找事”的我明白,只有穷尽所有问题,才能确保生产更加顺畅,才不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 

     作为“国之重器”的打造者,我们深知,自主创新的脚步只能愈跑愈快。这些年,我还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研发团队研发出16种满足市场需求的化工产品。 

  回望来时路,这些年宁煤科研人甘坐冷板凳,下足了真功夫、细功夫,把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事实证明,创新是企业的“DNA”,倘若没有自主创新,我们“买”不来技术、“求”不出发展、“躺”不赢科技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我想借此机会向总书记汇报:您的嘱托,我们做到了!下一个五年,我们会深耕创“芯”,朝着建设智慧化、数字化工厂的目标奋斗,为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深度赋能,续写更多“干”的故事! 

  ■ 党代表谈创新 

  宁夏将如何全面调动各方积极性,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好成绩?答案,在我们奋力逐梦的下一个五年里。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些年,宁夏一直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尤其是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战略置于“五大战略”之首,创新之重,可见一斑。您觉得对于未来五年的宁夏,做好创新的意义何在?当下,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创新浪潮中,宁夏企业的创新发展着力点在哪里?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对于一个地区来讲,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萌生内生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不是依赖于资源、廉价劳动力、资金,更不是依赖于污染环境,而是绿色的、可持续的创新发展。这些年,我们坚持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两条腿”走路,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带动我国控制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进步了约20年。我们是创新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未来五年,对于宁夏的企业来讲,要做好产品创新、制造环节创新和服务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制造环节的创新,它的难度略小于产品创新,也是宁夏企业都能做到且应该做到的事情,难点在于大家愿不愿意做、会不会做、怎么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掌握制造环节创新的路径和方法,在智能化上下功夫,舍得投入资金、人力、物力,通过这个秘诀来提高质量、效率、效益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企业从传统制造迈向高端制造,最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记者:一座新城引人入胜的核心能力,是它的创新功能,中卫市“变黄沙戈壁为创新发展热土”的做法,被国务院列为典型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想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需要配置好哪些创新要素?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卫市委书记张利:宁夏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发力点在于创新。就中卫而言,我们要厚植创新力量,发挥辖区内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资源力量,围绕“六个特色产业”,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要培育好创新主体,开展“双倍增”行动,完善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改力度,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示范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让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唱主角、打头阵。要推动创新协同,用足用活用好“科技支宁”、东西部协作、闽宁协作、校地合作等机制,重点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上巧用力,实现借船出海、借梯上楼。特别要做实创新人才招引,实施好“四大人才工程”和人才引育“四大行动计划”,创新建立“人才绿卡”等制度,全方位引进高精尖稀缺人才,以良好政策待遇确保引得来、留得住。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创新的实践中,您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您觉得应该如何做好新发展阶段背景下的创新工作? 

  党的二十大代表、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衣立东: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生福祉。这些年,我们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攻克了特高压输电、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使企业闯出了新路子、赢得了新发展。受地理位置、经济总量等因素影响,宁夏创新能力较弱,要想实现突破,就要立足宁夏资源禀赋,抓住宁夏比较优势,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中找准宁夏位置。以国家电网为例,我们借助宁夏“地域小、风光足、电网强、送出稳”的优势,瞄准新能源产业发展,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创新生态构建、科技成果培育转化等,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充电”赋能。我们还将加强与发达省份的协作,依托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争取在全国省域范围内率先建成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走好我们的创新发展之路。

(编辑:李梦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