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阿娜河畔》:那如磐石般的生命质地

来源:

中国作家网

   

刊发时间:

2023-12-05

   

作者:

中国作家网

   11月30日,“那如磐石般的生命质地——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研讨会”在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北京出版集团、宁夏文联、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宁夏作协、宁夏人民出版社承办。

那如磐石般的生命质地——阿舍长篇小说《阿娜河畔》研讨会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翟德罡,宁夏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雷忠,北京出版集团董事、总经理吴文学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宣部出版局图书处副处长陈颖,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周志宏,北京市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胡芳,宁夏作协秘书长马武君,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总编辑薛文斌,宁夏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何志明,宁夏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阿娜河畔》责任编辑管世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晓舟,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第一编辑室主任、《阿娜河畔》责任编辑李婧婧参加研讨会。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贺绍俊,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胡平,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重庆作协副主席、新疆兵团作协名誉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者,《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林荣,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副主编饶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文艺报》副总编辑岳雯,中国现代文学馆副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李蔚超,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王凯与会研讨。会议由韩敬群、李蔚超担任主持。胡晓舟作会议总结。
研讨会合影
  《阿娜河畔》是阿舍的最新长篇小说,讲述了在茂盛农场的建设中,以明双全一家为代表的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历程。小说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可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展现了几代人在边疆的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动人篇章。
 
  立意有高度、题材有特色、叙述有温度
 
  纳杨在致辞中表示,《阿娜河畔》是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的又一部优秀作品,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史的书写,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表达。《阿娜河畔》较阿舍之前的作品更大气,具备更为宏阔的思考视野、更为深邃的情感力量。
  翟德罡在致辞中表示,《阿娜河畔》是北京与宁夏合力出版的一部重点长篇小说,作品立意有高度,题材有特色,叙述有温度,具有重要的出版意义和出版价值。希望与宁夏加强合作、加深交流,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学繁荣发展,推出一批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民族精神的文艺原创精品。
  吴文学是《阿娜河畔》的第一批读者之一,他认为小说彰显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今后,北京出版集团将继续团结凝聚作家,出版精品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雷忠在致辞中说,《阿娜河畔》拓展了宁夏文学创作的书写疆域,拓宽了宁夏小说创作的文学边界。“阿舍将创作视角放置在常驻于心底的故乡记忆,在时代洪流中关注个体的人生与命运,深入挖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文学资源,呈现出鲜明的文学品格。”

  

  为兵团著书立说

  

  贺绍俊谈到,阿舍心里有爱,笔下生情,她在用新的方式去书写小说中的人物,爱情作为一种信仰,是这部小说最重要的主题。“阿舍个人的姿态、情感和世界观与小说的主题完全一致,有阿舍这样的写作,我们的文学就会多一些人类之爱。”
  胡平认为,《阿娜河畔》表面上在写婚姻、爱情,实际上写的是兵团的精神——持守。作家将主要人物明中启刻画得非常深入,从明中启身上体现出了扎根边疆的精神。大多数人都会急着往前走,但终归需要有人留下来守护一方。
  “阿舍从特殊的角度写出了兵团的建设史,并以细腻绵密的笔触完成了宏大叙事,当中又包含着很多复杂细微的感情。”白烨认为,这部作品书写的是几代人的人生,从大的方面写出了兵团的建设,以及兵团人的付出和奉献,小的方面又写出了普通人坚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信念,写出了他们自带亮光的人生跋涉。
  梁鸿鹰强调,这部作品将议论与叙事、记述与抒情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阿舍对新疆大地上的山川河流特别熟悉,也特别热爱,只有怀着这样的感情,才能写出如此有生命质地的文字。
  作为同样书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作家,张者讲述了他和阿舍在写作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阿舍的经历跟我基本相同,我们有共同的少年时代。但我们的写作又有不同,她是女性,我是男性,她的写作是那么平静自然,像沙漠中温柔的沙粒一样。而我的写作则像狂风、沙尘暴,状态完全不一样。”张者感慨写兵团的人太少,当他写兵团的时候,他常常感觉像是在沙漠中独自远行,“希望能在未来的写作中,和阿舍这样的作家一起组成‘兵团作家群’,为兵团著书立说”。

 

  文学要为消失者留影
 
  刘琼观察到,《阿娜河畔》最终聚焦点在于对人性实事求是的书写,“作品建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以此拓展出了人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阿娜河畔》不仅有历史的深度、长度、高度,还蕴含交织着人物情感的复杂与深刻”。
  《阿娜河畔》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兵团的特殊生活场景和集体劳动中, “《阿娜河畔》的行文语态、人物塑造和情节架构,恰如其名,处处显露着细切聚焦情感纠葛的女性叙事特质,对粗犷阳刚的兵团题材做了饶有新意的开掘。”李林荣说。
  阿舍不仅在小说中留住了父辈的历史,也留住了在中国的发展中那些消失之物的历史,饶翔认为这很重要。“小说致敬了阿舍曾经生活过的那个特殊地域的历史,以及作家父辈所经历的历史。兵团所建设、发展的农场,最后消失在了历史洪流当中,文学要为消失者留影。”
  岳雯称《阿娜河畔》是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小说,小说可以让我们发现爱情更广阔的社会、历史面向。“不仅仅是它本身,更是一面透镜,让我们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承受着怎样的心灵磨难,以及这一切如何让他们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
 
  回到生活、情感和人本身的写作

  

  张莉评价《阿娜河畔》是回到生活、情感本身,回到人本身的写作。当作者把写作对象当成一个“人”来平视的时候,小说就有了复杂性和可信度。 
  读完小说,徐刚有一种被流水般的时光冲刷过后的宁静感。“在我们的想象中,父辈的爱情可能是某种样貌,但真实的历史未必是这样。我们对于爱情的想象会对历史做一个重构,这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魅力来源,这部小说的魅力也恰在于此”。
  “看完这部作品,让我的年龄、身型和世界都变小了,我似乎回到了故乡的原点,变回了那个兵团的少年。同时,它又让我的信心、心胸和格局变大了。”北京市委宣传部一级调研员、曾任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社会事业部副部长、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凯在新疆学习、生活、工作二十余年,他感慨,读完作品回想起了很多深埋在心底的记忆。
《阿娜河畔》作者阿舍
  阿舍谈到,专家们的发言拓宽了小说的内部空间,让小说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她会把指导和建议作为自己未来创作的重要参考,让未来的写作呈现更加丰富、坚实的质地。
 (编辑:贾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