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的新面貌、新主体与新标准

求新求变是大众文艺发展的动力,常讲常新则是大众创造力的表现。网络文学发展二三十年来,此起彼伏的潮流类型不断刷新人们的阅读体验。   传统文艺创作的任务专属知识阶层,即便在大众文艺领域,也少不了专业工作者的判断取舍。这种被提纯雅化的二度创作虽然强调源自大众的原汁原味,却以浓缩凝练的典型形象塑造相对稳定的审美范式。新媒介文艺则完全来自异质化的大众,其面貌体现出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也标志着文化、资本和权力在新媒介场域中的争夺。

面向世界的纪念:空间、情感、共识的仪式美学实践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次纪念活动不仅是面向本民族历史,更是面向世界的一次人类正义胜利纪念。作为纪念大会策划部广场活动部副部长、招待会文艺演出总导演,笔者在总体策划与现场执行中始终坚持:在尊重史实与文本的前提下,避免机械复现的仪式惯性;以“经典再造”为方法,将历史与经典置入新的舞台语境,运用再语境化、再媒介化和再演绎三条路径,使熟悉的旋律获得当下的感知强度与解释力,使之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集体记忆。

当前青年文学创作面临的几个问题

青年文学创作始终是文学中最具创造性和朝气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最受期待和呵护。青年作家志存高远,文学才有壮阔未来。与此同时,青年创作在文学观念、生活积累和创作方法上也有不成熟不稳定的一面,会遭遇各种困境与问题,需要不断加以分析和梳理。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此篇署名文章,有针对性地分析当下青年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希望对成长中的青年作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段时间以来,青年文学创作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样貌。富有特色的优秀作品和才华醒目的优秀作家不断涌现,青年文学创作呈现出潜力充沛、生机勃发的态势。但同时,有些青年作家也在探索中遭遇瓶颈、陷入困难,文学界对青年作家写作同质化的质疑时有出现,一些作者也因原创性问题引发舆论争议。   青年文学创作成为文学领域的热点、焦点,获得社会多方关注,体现了读者对“新”的需要,大家急切盼望中国文学不断涌现出优秀作家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对“变”的吁求,即渴盼新的文学力量能带来新的风气,提供新意新质,取得新的成绩;这其中更包含着社会各界对文学新人快速成长为中坚力量,更好担当新时代文学发展重任的渴求。

沈倩丨不要让技术的竞演遮蔽文化的表达

   在当下的剧场实践中,灯光早已不再只是舞台上的“照明工具”,而正逐步成为参与叙事、引导情绪、构建空间的艺术语言。尤其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灯光设计的表现维度被极大拓展,从城市地标的光影秀,到剧场演出中光随情动、境由光生的细腻表达,我们看到了技术与艺术结合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也感受到舞台视觉语汇正在被深刻改写。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当前创作中的某些趋势保持警觉。当“技术驱动”取代“内容驱动”、当“炫目效果”取代“情感穿透”,灯光设计的核心价值往往容易被误读。在一些舞台作品中,光影确实足够丰富,节奏也足够强烈,但情节的温度和人物的情绪却被掩盖在层层叠叠的光影中。   在“科艺融合”成为舞台共识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优秀的灯光设计,不只是营造“惊艳”,更在于能否引发“动容”;不只是“照亮”,更在于能否“造境”;不只是技术的竞演,更在于文化的表达。   回到戏剧本体,从视觉经验背后重新审视,灯光设计的真正意义究竟何在?它又应通向何处?

徐刚丨青年写作:从密室走向旷野

对于今天的青年写作者来说,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显然蛊惑了太多人。在一些青年作家那里,“重复而单调的‘我’”,过着“越来越远的‘生活’”,却幻想“急于求成的‘认可’”,这便容易导致无法实现“创新之‘困’的突破”。(见中国作协创研部署名文章《当前青年文学创作面临的几个问题》)事实上,翻开他们的作品,存在的问题或许远不止于此。长期以来,面对不断崛起的青年作者,我们从鼓励后进的角度,说了太多言不由衷的话,以至于我们自己也将繁荣与热闹视作理所当然,但从作家成长规律和创作良性发展的角度看,其实还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

刘大先丨青年写作是灌注生命力的写作

将某个代际文学作为现象讨论,源于焦循、王国维等人提出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的思想,其背后的逻辑是一种对朝代更迭与文化变迁之间交互作用的认知,即相信随着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文学随之发生变化,并映射在特定代际的文体与美学观念上。前现代时期的“代”往往是一个朝代的概念,从长度来说往往并不等同于一代人,而“文学”在此也没有被特别地赋予创新的责任或使命,只是呈现为形态的差异。当然,这种形态的差异之中,必然地暗含着文学的诸多创新。进入到现代以后,一方面时间观念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变得线性化了,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等因素的作用下时间“加速”了,对于“日新月异”的想象愈加变得快捷而短暂,弥散到文学之中,人们对于不同代际之间文学的“新”与“变”形成了更加强烈的期待。这种期待,尤其体现在青年写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