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青年文学创作面临的几个问题
青年文学创作始终是文学中最具创造性和朝气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最受期待和呵护。青年作家志存高远,文学才有壮阔未来。与此同时,青年创作在文学观念、生活积累和创作方法上也有不成熟不稳定的一面,会遭遇各种困境与问题,需要不断加以分析和梳理。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此篇署名文章,有针对性地分析当下青年文学创作面临的问题,希望对成长中的青年作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段时间以来,青年文学创作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样貌。富有特色的优秀作品和才华醒目的优秀作家不断涌现,青年文学创作呈现出潜力充沛、生机勃发的态势。但同时,有些青年作家也在探索中遭遇瓶颈、陷入困难,文学界对青年作家写作同质化的质疑时有出现,一些作者也因原创性问题引发舆论争议。 青年文学创作成为文学领域的热点、焦点,获得社会多方关注,体现了读者对“新”的需要,大家急切盼望中国文学不断涌现出优秀作家作品;同时也包含了对“变”的吁求,即渴盼新的文学力量能带来新的风气,提供新意新质,取得新的成绩;这其中更包含着社会各界对文学新人快速成长为中坚力量,更好担当新时代文学发展重任的渴求。
沈倩丨不要让技术的竞演遮蔽文化的表达
在当下的剧场实践中,灯光早已不再只是舞台上的“照明工具”,而正逐步成为参与叙事、引导情绪、构建空间的艺术语言。尤其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灯光设计的表现维度被极大拓展,从城市地标的光影秀,到剧场演出中光随情动、境由光生的细腻表达,我们看到了技术与艺术结合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也感受到舞台视觉语汇正在被深刻改写。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当前创作中的某些趋势保持警觉。当“技术驱动”取代“内容驱动”、当“炫目效果”取代“情感穿透”,灯光设计的核心价值往往容易被误读。在一些舞台作品中,光影确实足够丰富,节奏也足够强烈,但情节的温度和人物的情绪却被掩盖在层层叠叠的光影中。 在“科艺融合”成为舞台共识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优秀的灯光设计,不只是营造“惊艳”,更在于能否引发“动容”;不只是“照亮”,更在于能否“造境”;不只是技术的竞演,更在于文化的表达。 回到戏剧本体,从视觉经验背后重新审视,灯光设计的真正意义究竟何在?它又应通向何处?
刘大先丨青年写作是灌注生命力的写作
将某个代际文学作为现象讨论,源于焦循、王国维等人提出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的思想,其背后的逻辑是一种对朝代更迭与文化变迁之间交互作用的认知,即相信随着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文学随之发生变化,并映射在特定代际的文体与美学观念上。前现代时期的“代”往往是一个朝代的概念,从长度来说往往并不等同于一代人,而“文学”在此也没有被特别地赋予创新的责任或使命,只是呈现为形态的差异。当然,这种形态的差异之中,必然地暗含着文学的诸多创新。进入到现代以后,一方面时间观念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变得线性化了,另一方面在工业化等因素的作用下时间“加速”了,对于“日新月异”的想象愈加变得快捷而短暂,弥散到文学之中,人们对于不同代际之间文学的“新”与“变”形成了更加强烈的期待。这种期待,尤其体现在青年写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