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 “探宝寻源”

来源:

   

刊发时间:

2020-06-16

   

作者:

徐娟梅

为更好推动《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宁夏卷》编纂工作,全面挖掘整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最具代表性、民间性、传世性、地域性的宁夏特色传统工艺作品辑录入卷,2020年6月2日至6月12日,宁夏民协主席刘伟、副主席徐娟梅带领部分主席团及专家编纂组成员分赴宁夏五市及部分县(区),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及整理传统工艺资料工作。

吴忠市青峡绣女传承基地  李秋梅介绍手工编织传承情况

《中国民间工艺集成·宁夏卷》是对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收集与整理,是对正在“终结”的中华农耕文明的时代记录,具有划时代意义。宁夏民协本着客观、科学、严谨和专业的态度,严格按照编纂体例要求,带领张万静、刘阿宝等编纂组成员,做足做实田野调研功课,走进博物馆、非遗中心、文化大院、传承基地和手工作坊等42个单位及基地,全面了解全区民间工艺分布情况,深度挖掘采集、辨别甄选符合入卷条件、具有历史考证意义、有传承价值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民间工艺作品,为此卷编纂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纂组成员一行来到固原市博物馆、西北农耕博物馆、泾源县李存吉红色文化大院、隆德博物馆等地,采选了一批明清时期及改革开放初期馆藏陈列或散落在民间的工艺作品。民协会员张国勤翻箱倒柜,魔术般的变出了明清剪纸、刺绣,过去有钱地主家里的梳妆盒、灯笼等物件,并向大家介绍了高台社火服饰制作用料、方法、流程及传承发展情况。民协会员叶秀丽、田慧君纷纷秀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宝贝”:刺绣肚兜、衣物……这些陈旧甚至残缺不全、极具年代感的作品,诉说着时代的变迁,也展示着固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固原市隆德县 《工艺集成》编纂组成员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

在中卫市高庙,参与庙宇修缮设计的建筑彩绘陈进德,如数家珍的介绍着庙宇内呈现的民国及近代时期的工艺作品,闫治邦、王洪财、侯思荣、董福宁等一代代民间工匠艺人利用“雕虫小技”,将砖雕《猛虎下山》、木雕《梅兰竹菊》雕刻得栩栩如生,一幅幅彩绘和泥塑作品诠释着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让人们看到了中卫市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缩影;编纂组成员又走进中卫手工地毯加工车间、民间手工擀毡作坊、皮影传承人家中,一一了解创作销售及传承情况。民协主席刘伟鼓励大家:“这些都是祖辈们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我们不能让老手艺失传,还要原汁原味地保护好、传承好,更好地发展下去。”

中卫市擀毡作坊,杜海明父子现场展示民间传统擀毡技艺

在吴忠市精艺裘皮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的工人们手持裁刀,娴熟地将一张张经过鞣制染色过的滩羊皮,变成一件件畅销海内外的生活用品。“多巧为匠,千细为精”,技术工马凯说:“这项非遗技术,我学习了十几年才游刃有余……”。

吴忠市民协主席雷金万介绍了“青峡绣女传承基地”李秋梅利用个人手工编织技艺帮助残障妇女致富、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在吴忠市,还有更多这样的民间手工艺人,他们一边带头致富,一边回馈社会和人民。

吴忠市利通区二毛皮工艺作品

在石嘴山市博物馆和农耕馆,民国铜灯、木雕门窗(平罗县宝丰镇征集),以及原石嘴山瓷厂生产的水壶、花瓶、家用碗碟等陶瓷作品静静地躺在橱窗里,无声地讲述着这座工业煤城曾经的辉煌和今天的转型蜕变。

编纂组成员走进石嘴山市青年孵化园参观手工艺创意作品

在银川文化城,编纂组成员惊喜地发现了诸多富有年代感的砚台,不少作品以传统工艺注入现代文创元素,彰显了手艺人勇于突破、精益求精的匠人情怀。石飚小心翼翼取出一件上世纪八十年代祖辈收藏的砚台,感慨万千地说:“曾经很多珍贵砚台捐赠并出售,不曾收藏,如今宁夏文联、民协为我们手艺人出书立传,这是天大的好事”;走进李宁勇纸文化博物馆,馆内涉猎藏品种类繁杂,让人震撼,大家希望他早日实现建造个人陈列室的美好愿景。

编纂组成员走进张锦涛收藏室 了解贺兰砚发展情况

调研期间,宁夏民协还看望了固原市基层贫困文艺工作者姚治富等,鼓励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用非凡的手艺改变生活现状。宁夏民协也将联合基层民协和社会爱心人士提供力所能及的文艺帮扶活动,让基层文艺工作者感受党和组织的温暖。 

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民间工艺丰富多彩。田野调查,现场采集,一路辛苦、一路收获,专家编纂组成员从这些镌刻着时代烙印的工艺作品里体会到它们所讲述着的宁夏故事,也看到了其间所凝聚的文化情感、家国情怀,这些专业级史料、老物件将为编纂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撑,为撰书成卷锦上添花。

(编辑:王嘉俐)